“阳光助学”遭遇难题 借读潮涌猝不及防
3万农民工子女挤爆瑞安校园
教育界人士建议全国推行“教育助学凭证”制度
本网温州2月22日电记者陈东升浙江省瑞安市莘塍镇七小900多名学生中,外来农民工子女占了700多。 本学期刚开学,又有200多农民工子女挤在学校要求插班就读。校长郑建伟说自己现在进退两难:全收下来吧,校园肯定人满为患;把一些学生拒之门外吧,又怕耽误孩子学业。
“莘塍镇七小遇到的难题并非个别现象”。浙江省瑞安市教育局局长叶耀国今天上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瑞安市已接收3万多农民工子女在此就读,其中28所学校农民工子女占了60%,最高的甚至达92%,许多学校的班级都已超员。但即便如此,蜂拥而来的外来农民工子女借读热潮还是令人猝不及防、忙于招架。
记者今天在瑞安采访了解到,瑞安市民营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优良,系浙江省“教育强市”。从2003年开始,瑞安市委、市政府率全国之先推出外来农民工子女“阳光助学”工程,规定凡在瑞安市务工的所有外来农民工,只要持暂住证和夫妻双方任何一方企业出具的证明,其子女即可无条件地在瑞安市学校就近入学,享受瑞安市民“同城待遇”,免除学费;每年瑞安市还从已经在这里入学就读的外来农民工子女中,推选产生1000名学生,经公示由市财政拨出专款,给其发放“教育助学凭证”,免除所有费用。
口耳相传,瑞安市优良的教育资源与上述优惠举措产生了很大的诱惑:从2003年开始,到瑞安市借读的外来农民工子女数以每年7000人的速度递增,至2005年秋季,在瑞安市借读的农民工子女数已过3万人大关。让人始料不及的是,不是招生季节的今年春节,居然有3000多农民工子女拥到瑞安要求转学。为解决这一猝然而至的难题,瑞安市教育系统紧急动员、深挖潜力,着实忙乎了一阵子。
“仅靠地方努力,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出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叶耀国说,中央财政每年都要拨款给中西部地区用于义务教育;而实际上,中西部许多学生已随父母外出求学,享受不到这一优惠政策,他们所占用的是借读地区的教育资源。这位局长认为要解决这一矛盾,建议国家教育部在全国实行“教育助学凭证”制度。即教育部将“教育助学凭证”直接发到中西部每个学生手中;学生持“凭证”可在全国任何地方学校借读、冲抵学杂费;被借读的学校最后持“凭证”向国家兑换经费。他认为这样一来,国家、学校、学生“三赢”,义务教育法可真正落到实处,可实现教育经费使用和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教育助学凭证”制度
“教育助学凭证”,即“教育券”制度,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于1955年首先提出的。他主张将政府有限的教育经费以有价证券的形式经过折算后发给学生,以此增加对学校的选择权和激发学校之间开展竞争,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从2001年开始,浙江省瑞安市教育局从促进本地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借鉴了美国这一制度,率先在全国实施“教育助学凭证”制度。他们通过地方财政拨款、社会捐款等途径筹集资金,对就读职业高中的学生、义务教育及其高中阶段的特困生、家庭困难的外来农民工子女每人发放200元至2000元不等的“教育助学凭证”。学生可以凭此冲抵学杂费。实施“教育助学凭证”制度五年来,瑞安市共发放教育凭证近二千万元,共有2万多学生从中受益。
瑞安市这一做法的好处一是公开公平,节省了政府开支;二是雪中送炭,贫困学生得到了帮助;三是以制度管人,促进了学校收费的规范化,曾得到国务院纠风办的充分肯定。(责任编辑:徐艳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