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隆重开幕,黄华华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郑启文 摄
昨天上午,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下简称《报告》)处处体现“创新”二字:首次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13%写进发展目标;首次提出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为核心,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这份38页的《报告》回顾“十五”,展望“十一五”,既说成就,也道不足,制定目标,谋求发展。
成就 生产总值突破两万亿元
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两万亿元大关,达到217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占全国的11.9%;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达4432亿元,占全国的1/7,比上年增长25.2%;
“十五”,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1710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1096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期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比“九五”期末翻了一番。
此外,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已达165个,总数居全国第一;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565、1131、1605、1235万人,均居全国首位。
解读:黄华华省长在参加小组审议时表示,广东在全国第一个达到GDP超2万亿元,与排名第二的省多了3000多亿元,同时远远超过香港、新加坡,小平同志不是说要赶超“四小龙”吗,这不是不可能的,现在已经超过两个了。
他表示,11.9%这个比例是在全国发展都很快的情况下取得的,“我们过去23年取得第一个1万亿,现在我们用4年时间取得了第二个1万亿,不要小看这21700多亿,这里面说明很多问题!”他还说,短短3年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说明老百姓还是富了。
不足 经济增长存在粗放特征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仍存在明显的粗放特征,进一步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粤北山区、东西两翼与珠三角发展差距过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存在瓶颈,部分群众生活仍比较困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治安、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体制改革有待深化,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等。
解读:黄华华省长在报告中表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解决。
当天,众多代表在审议报告时也表示,政府在摆出成绩的同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也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目标 将降低能耗列入发展目标
“十一五”总目标: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和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到2010年比2000年翻一番;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3%以上。
2006年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生产总值增长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外贸进出口增长1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5%左右。
解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代表辛瀑认为,今年提出了一个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的预期目标,这是往年没有过的。他认为,从广东目前的整个水平来看,能耗是比较低的,3%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数字,但仍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
发展措施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突破”
解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代表辛瀑表示,整个报告提到很多创新,自主创新这个字眼提得很好,这同时也是广东确实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离不开自主创新。
谭燕红代表说:随着WTO后的过渡保护期临近结束,国际竞争对手动辄对中国施以倾销、反倾销,打压中国的外贸出口,正是因为属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东西不多,自主创新的东西不多。一旦解决了这一问题,对手们的反倾销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促进内源型经济由小到大的转变”
解读:省人大代表、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刘江华认为,广东一直以来外源型经济发展较好,但是外源型经济造成的后果也是很明显的,外资集中在广州、深圳等近海区域,山区和东西两翼欠发达;其次,机器设备,甚至管理和市场都是别人的,很难形成本土化;此外,钱大部分被别人赚去了,我们的抗风险能力也没有得到较大增强,国际市场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影响到广东。
他认为,发展内源型经济就有利于弥补外源型经济的缺陷,发展内源型经济,现在关键的是要发展民营经济。
“严格把住征地建设项目三条‘红线’”
解读:“严格把住征地建设项目三条红线:对征地手续不齐全不完备的项目、没有与农民就征地补偿民主协商达成协议的项目、征地补偿款没有兑现到农民手中和各种补偿不到位的项目,一律不能开工。”
对这一部分内容,省政协委员、韶关大学原校长林立芳深有感触。他说,韶关大学先后征地2000亩。学校已经将征地款交给了相关部门和单位,但由于种种原因,征地款没有全部交到失地群众手里,不明真相的群众开始对学校有意见。因此,林委员认为应严格按照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那样操作,不仅要把征地补偿款兑现到农民手中才能开工,而且要按照规定范围内的最高标准给农民补偿。
“在珠三角地区率先构建全天候的治安视频监控网络”
解读:对此,省人大代表、荔湾区委书记向东生表示,视频监控网络让不法分子胆怯。荔湾区已经在这方面偿到了甜头。在荔湾区与佛山交界的地带,其治安情况非常复杂,以前的发案率占了全区的一半,但自从相关部门在这一地带装上电子摄像监控之后,发案率比原来减少了一半。
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生产总值增长9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物价涨幅控制在3%左右
失业率控制在3.8%以下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5%左右?
编辑点评 公用事业投入须有制度性保证
昨天,省政协委员王则楚在向省“两会”提交的建议提出,政府应加大对公用事业的投入,减轻居民负担。对事关重大的公用事业价格,在举行价格听证之后,应由人大常委会作出调价决定,不得由政府单方面决定。
对王则楚委员的这项建议,我相信很多人会有强烈的共鸣。在我看来,王委员建议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可操作性,对于改变目前出现在公用事业方面的一些模糊认识和不当做法,都非常有价值。
公用事业历来是国家为公民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其投入主体本应是各级政府。因为,在老百姓的创造上缴的各种税收中,就包括了这方面的内容。老百姓纳了税,就有权利享受这种公共产品和服务。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个本来非常清晰的问题却变得日渐模糊。公用事业作为公共产品的属性在日渐退化,其作为单纯商品的属性却在日渐突出。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在一些地方,政府不断减少对公用事业的投入,逼迫公用事业单位自筹资金投入,搞所谓的滚动发展。结果,这些处在高度垄断状态的单位,就利用自己所处的强势地位,将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记入公用事业成本的办法,转移到使用者身上。如此,必然使得涉及项目价格不断上涨,加大了老百姓的负担。
公用事业作为公共产品的属性被改变,其实质就是等于政府将本应由它承担的一部分担子,转移到了老百姓头上。这就相当于,老百姓在为已经埋单的项目,再埋一次单,对于这样的结果,老百姓啧有烦言,当然是理所当然的了。
对于在公用事业方面出现的这种情况,现在当然是到了予以澄清模糊重新明确的时候了。当然,公用事业作为公共产品的属性即使明确了,并不代表政府一定会加大投入。因此,更关键之点就在于,要有制度性的措施,强化政府财政的公共性,保证政府将财政,也就是纳税人的钱,有个合适的比例用到公用事业方面,保证公共产品的服务质量和水准。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记者魏黎明王道斌 张玉琴 朱小勇 王海波 通讯员 任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