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在国家制订“十五”计划过程中,西部大开发被正式纳入国家战略中。五年来,国家在规划指导、重大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措施等多方面对西部大开发予以重点支持。中央建设资金累计安排西部地区约4600亿元,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累计安排5000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政策和部署,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辛努力。西部大开发各方面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西部城乡面貌有了很大变化。西部大开发五年来取得的成绩,使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西部地区人民看到了西部发展的希望和前景,进一步增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温家宝: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
中国推进西部大开发 富裕西部四亿人民 5年来西部开工60项重大工程 总投资约8500亿 在充分肯定西部大开发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西部开发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资源短缺矛盾尖锐,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滞后,人才不足和流失现象还比较严重,外资和社会资金进入西部地区增长缓慢,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突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社会各层都纷纷献计献策,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西部开发,为改善西部人民的生活奉上自己的一片心、一份力。 生态建设与西部大开发同行 西部地区既是我国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西部开发既给生态保护带来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措施,使具有正面环境效应的行为成为经济上有利的行为,保护西部生态环境,解决西部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发展循环经济;(二)实施参与式环境保护政策;(三)建立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四)强化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生态责任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生态保护新课题。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要加大四个力度:全民教育力度; 基础建设投资力度;科学研究力度;管理体制改革力度。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区域性和跨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才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再造一个绿色西部。西部开发遭遇“两高一低”之痛。 中科院院士呼吁建西部资源环境和工程国家实验室>>>中国西部占全国陆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特别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线型工程,跨越不同地质、地貌和气候单元,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冻胀、融沉、黄土湿陷、盐胀、滑坡和泥石流等西部所特有的科学和技术难题。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经过长期治理虽在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仍呈恶化趋势。有关研究人员认为,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紧缺、植被覆盖度不高和人地矛盾是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好转的四大主要因素。四大因素影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 西部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跃进”产业升级是治本之道 在西部公路建设中一定要注意吸取过去几年东南沿海开发的经验和教训以及过去对西部进行几次开发的经验和教训。保护好生态环境,一定要确保生态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举,把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公路建设的切人点,顺应绿色文明的新趋势,利用西部开发中的后发优势,走自然资源集约利用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西部开发必然要走工业化道路 围绕西部工业化的道路,学术界已经提出了多种思路,其中重工业优先发展学说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学术界也颇有市场。而又有专家认为,从“抓轻放重”到“轻重并举”才是西部地区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取向。西部地区的工业化目前正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西部地区的工业化道路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如何走?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西部地区各省区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巨大成绩,建立起了规模较大、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增加值已经占到GDP的30%多,初步完成了工业化起步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过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工业化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迈向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时刻,西部地区工业化正面临着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国工业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十分落后,工业化还处于一个中初期阶段,正在加速工业化。落后的西部地区更是如此。目前,西部还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 围绕西部工业化的道路,学术界已经提出了多种思路,主要有轻工业优先发展论、重工业优先发展论、乡镇企业论、点轴工业化论等(其中后两个观念不是从产业结构角度进行研究的)。在这其中,重工业优先发展学说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我认为,重工业优先发展学说看似科学,但实际上缺乏可操作性。在2020年以前,应该“抓轻放重”,2020年以后再过度到“轻重并举”阶段。我建议在2020年以前“抓轻放重”,优先发展轻工业,并将其作为主导产业,利用它带动西部地区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尽快缩小东西差距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放重抓轻”,是说今后西部在投资决策是要优先发展轻工业,并将其培养成主导产业,籍以营造西部的造血机制。(董藩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教授周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 副教授) 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建设的对策:1.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中实现西部工业化;2.加快西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3.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实现传统工业的现代化;4.西部地区工业化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5.西部地区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应坚持走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道路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 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在具体运作中,重点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以优势产业推动工业大发展;以重点区域的快速发展推动工业大发展;以大通道建设推动工业大发展;以大开放推动工业大发展;以大市场建设推动工业大发展;以城镇体系建设推动工业大发展;以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大发展;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工业大发展……陆兵:把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推向新阶段。 曾培炎去年在考察广西时指出,西部要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西部有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西部地区需要尽快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节水型、节地型工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西部地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信息化为加速工业化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基础,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又为信息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这种互促互动关系可以使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西部工业化的实现路径主要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在西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做到“工业化中有信息化,信息化中有工业化”,形成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交融的发展状态。对策: 1.以西部企业信息化作为西部经济社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2.积极落实一批信息化应用工程。包括“金桥工程”,“金关工程”,“金卡工程”,“金税工程”,“金农工程”,“金宏工程”,“金智工程”,“金信工程”,“金卫工程”等一系列涉及国家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应用工程。 3.促进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的机制产生共振。 4.建立少而强的西部商新技术产业区,逐步形成与东、中部优势互补的高新技术产业带。(贵州省毕节地区科协副主席,科学社会主义副教授王朝贵) 建议国家每年能举办一次“中国·西部国际软件交易会”。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适时组织软件企业参加国内外博览会、投资贸易洽谈会和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促进西部企业参与信息技术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提高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中的信息技术水平。(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政策研究室顾华详) 用新模式推进西部信息化,带动西部跨越式发展 用龙头企业带动信息产业发展,用信息技术武装改造传统产业,填补数字鸿沟,用信息化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信息化带动中还要注重科技产业化与金融的结合,大力促进信用担保业的产生和发展,使科技产业化、信息化与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张来武) 新型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发展绿色制造业则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基本支撑点。绿色制造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模式。 加大东西部合作力度 缩小东西部地区差异 “五个统筹”的提出,使原本立足于西部省份自我发展的西部大开发目标增加了新的内容,即缩小与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在西部大开发中,东西部的合作是全方位的,既包括人才、资源、技术等方面的合作,更要求在金融方面加大合作力度。西部开发过程中,如何加大东西部合作力度,缩小东西部地区差异? 东西部金融合作应坚持“整体长远、优势互补、稳步推进”的原则,选准合作的切入点,实现东西部金融业在人才、资金、制度、技术和网络等方面资源的合理配置,共同把中国金融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直面入世后国外金融业的严峻挑战。 在资金融通上,发展同业拆借市场,鼓励东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全国同业拆借;在管理技术上,通过东部金融的示范效应,从而带动西部金融管理水平的提高;在人员素质上,通过交流和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西部金融从员人才综合素质。国家有必要为东西部金融合作创造条件,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放宽东部金融机构进入西部地区的市场准入条件,降低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参与同业拆借市场的准入条件等等,鼓励东部金融机构的资金、人才、技术、产品和服务流入西部,以支持西部金融和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要提高东西部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的思想认识,使之切实转变观念,主动融入到西部大开发的大潮之中,在参与中发展,在参与中受益,在参与中实现东西部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管理层可以考虑分批组织西部地区金融机构赴东部进行考察、学习和交流,同时也组织东部地区金融机构去西部考察,以增进了解,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东西部金融合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沈玉芳教授指出,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必须要有新思路。在这方面,既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相关机制和习惯做法,又要根据我国现实情况,解决我国体制转轨情况下所特有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要照顾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应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概念的区域规划机制和相应体制;2.建立区域发展合作机制和相应体制。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中国地区经济分析系列课题组”的专家也对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统筹区域发展缩小东西差距>>> 东西合作要在进一步巩固现有合作领域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领域,还可以尝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合作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品牌扩散型,东部优势企业借助其品牌优势,直接到西部建厂,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企业扩张,同时为西部解决劳动力就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问题。二是技术、管理输出型,东部将其技术和管理优势与西部的厂房、机器、劳动力结合起来,实现互补、共同发展。三是产销联手、建立原料基地型东部加工企业与西部生产原料的企业联合,共建原料基地,建立密切的产销联系。四是综合投资型,自带资金,到西部择优投资,开发合作项目。五是政府推动型,双边政府牵头组织经贸洽谈等活动。(董华超) 以教育特别税缩小东西部差距 西部地区目前的输出主要是低廉的资源性原材料和人力,如果能对输出的资源性原材料开征教育特别税,以原材料成交价格与市场平均价的差额的50%计,全部所得专款投入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和中高等职业教育,不知是否可行?主要征税对象为水电、矿石、木材、原油、天燃气等开采过程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或不可再生的资源。也可考虑对全国范围内的高资源耗费型、高污染型企业开征一定额度的教育特别税,或在徒耗医疗费用的烟草、白酒等奢侈品中开征消费税,提出一定比例,专项投入西部地区教育。同时以打击增值税发票做假的力度打击侵占、挪用教育经费的行为,任何人也不能例外。 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东西部企业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投入对西部地区资源的无节制掠夺性、毁灭性开发;也能鼓励对西部地区原材料确有需要的企业在西部地区就地投资办厂、同时想办法节能降耗;而且对各级财政也没有额外的资金压力;更重要的是,能从法律上强制各级财政对教育加大投入(而又不额外出钱!)。西部地区很多地方都不缺人,就缺让他们变成金矿的启动资金教育经费!(采石工) 山东东西部联办职教实现“双赢” 自2001年开始,山东省出台政策,打破以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仅限本地生源的规定,允许全省各地间跨地区、无地域界限进行招生,并实施东西部地区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在2001和2002两届山东省东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联合办学洽谈会上,在坚持双方自愿、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负责的原则基础上,共有万余名学生被东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录取。东西部联合办学,双方学校合作的吸引力来自于东部地区资金、专业、师资力量的办学优势以及西部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潜在的庞大教育市场。联合办学以市场为纽带,增强了双方学校的办学吸引力,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同时,也解决了西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安置困难的问题,实现了山东省内东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双赢”。这种模式的不足因素:一是在招生过程中,作为发达地区的一些东部学校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容纳能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西部地区挤占当地生源入学资格的超规模扩招现象;二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一些地区思想观念仍然比较落后,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不允许当地学生报考外地学校,限制了生源的交流和学生的发展;三是西部报考学生在东部地区学习过程中,出现生活习惯不适应等问题。 缩小东西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中部插足东西部合作 我国进入区域全方位互动期 广东汕头大学教授、著名电子商务学专家兰益生认为,尽管东部地区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推广方面领先一步,但如果西部地区加强交通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国内外投资进入信息技术产业和电子商务领域,西部经济发展将有机会赶上东部或缩小彼此距离。电子商务市场是一个新开辟的、远未饱和的市场,虽然电子商务应用可以使各地区、各企业受益,但电子商务技术往往有利于新用户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可以提高生产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建立灵活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易于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它可以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使企业更容易进入市场,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提供与集团公司或大型跨国企业平等竞争的机会。以较低费用在互联网上进入国内外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无疑为资金、技术、信息相对缺乏的西部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 转移劳动力是缩小东西部差距重要途径 这对东西部来讲,是一个互补双赢的选择。东部的劳动力价格将因此而降低,从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西部系统地转移劳动力,不仅可以减轻社会压力,还可以提高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对西部劳动力而言,东部是一个学习和提升素质的课堂。 国家应该通过宏观调控,更合理地调配产业布局,东部地区多上一些高科技项目,因为经过27年的改革开放,东部地区积累了比较雄厚的技术条件,研发能力比较强。这些地区应该以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重点。相对而言,西部地区则有资源上的优势,国家在整体规则中,应把资源型产业放在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原有的资源型产业,可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逐步过渡。对某些关系局部利益的产业,如果东部不愿放弃的话,也可通过异地办厂的方式,把资金引到西部去,既可有效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的局面,又可增强西部地区的造血功能,可谓一举两得。(人民网)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离不开东西部科技合作,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东西部科技合作的最重要的主体是企业。 东西部科技合作,对于促进西部地区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增强西部地区的造血机能相当重要,而实现这个转变的关键在于激发企业的主体行为。企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为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会对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联合组建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客观上为合作双方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创造条件。这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强西部地区的竞争能力,同时对于东部来说,企业参与东西部科技合作,就有可能在未来发展中赢得更多的主动权,再造未来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如何将东西部企业吸引到东西部科技合作中去,使其成为东西部科技合作的主体呢?一把企业培育为东西部科技合作的投资主体。二充分调动东西部企业科技合作的积极性。三支持和引导非国有企业参与东西部科技合作。四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 东西部企业科技合作,应处理好长期和短期的关系。企业投资西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制定长期合作战略,重视新产品研制与开发。东部企业在合作、合资企业中可以采取控股的形式,拥有经营决策权和财务管理权,可以由东部企业派人出任新组建企业的总经理及财务、技术、管理、营销等各部门负责人员,或东部企业采用独资、承包等形式与西部企业进行科技合作。鼓励并购重组,东西部企业科技合作可以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创造联合优势,实现合作双赢。东部企业投资西部,可以利用西部的存量资产,通过向西部企业注入科技创新要素,运用科技创新推动西部企业的竞争能力提升,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科技论坛殷群)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充分利用发挥西部优势 与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为脆弱,承载能力差;西北缺水、西南少土,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匮乏,交通运输成本高;产业规模小、水平低、资源消耗高、总体市场竞争力弱等等。要提升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关键。而这对于西部地区来讲,任务是十分艰巨的,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立足西部优势 统筹协调发展 我们必须正视这些约束条件,扬长避短,实事求是地制定现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尽快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节水型、节地型的工业,做大做强有资源优势的支柱产业,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利用好、发挥好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规模化清洁能源工业。二是利用好、发挥好重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做大做强资源型加工业。三是利用好、发挥好一些制造业优势,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四是利用好、发挥好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旅游业。五是利用好、发挥好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把扩大对外开放和结构调整更好地结合起来。王春正: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在具有资源优势的西部地区,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富裕农民、建设和谐农村,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根据东部农村发展的经验,加快西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变革,应体现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特征。一是生产方式走向专业化联合。二是经济主体市场化。三是生产要素趋向现代化。四是社会配套体制和机制逐渐完善。 加快西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 在信息化环境下,将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全方位地渗入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可以跨越式地加速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行业化的总体质量,并可高质高效地改造传统农业,加速其更新换代和优化升级过程,从而加速传统农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将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化地实现,并将大幅提高农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经济效益,使传统高消耗、低效益的农业生产结构向新兴低消耗、高效益的生产结构方式转变。(《西部论坛》) 西部经济结构的调整 对我国西部这样的新开发地区来说,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引导企业加强市场调研,密切关注新的消费趋势和市场变化,既要注意满足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更要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在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发展中争取主动,避免在衰落产业中限于被动。在开放条件下形成的新型产业结构,必须是能够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局的产业结构。西部应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寻找与跨国公司合作的机会和有效形式,这对西部的产业结构调整会产生有力的促进作用。要密切关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机会,选择符合西部区情的项目,加速西部工业化进程。西部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思路要开放,而不能封闭,但也不是东部或国外某一地区的翻板,应当根据市场对内对外全面开放的形势,结合本地实际,构筑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课题组) 新一轮经济增长给西部带来的新机遇 宏观调控: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机遇 西部地区应该利用原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工业基础;在个别地区、个别行业集中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使其成为带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龙头”。例如,西部地区拥有酒泉、西昌两个卫星发射中心,西安飞机制造基地,重庆钢铁和汽车生产基地、兰州石油化工基地等等,都可以为发展高科技产业提供技术和人才,西部地区也可以通过建设自己的“硅谷”来提升自身的产业层次和素质。(高国力) 农牧业是西部经济的基础,要积极调整和优化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市场的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气候带多、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种植业、养殖业。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要积极兴办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企业,通过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当前,尤其要注意引导农村逐步形成生产围着市场转,结构调整跟着增收走的良性发展格局。要继续合理开发西部地区的优势矿产和水能资源,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要加快西部地区的工业调整、改组和改造步伐。坚决淘汰一批落后的工艺和生产能力,关闭那些浪费资源、技术落后、污染严重、质量低劣的企业。防止简单地把东部受到限制、被淘汰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往西部转移。要充分利用西南、西北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努力将其培育成为西部的支柱产业。要加强对旅游业的规划、引导和监督管理,稳步开放旅游市场,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商业和饮食服务、信息服务、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第三产业。(人民日报) 发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潜力,必须大力发展物流产业。加大物流产业的发展与投入,可以带动西部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的关联效应,从整体上提高西部地区的产业层次;可以提高西部地区的总体经济质量,加速西部地区资本、技术、信息、管理、人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循环,提高生产与经营的效率与速率,从而激活整个市场。(中央财经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苗月新) 要根据西部的特点和原有基础,制定“多重结构,动态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利用原有国防工业的基础,大力发展靠近国防水平的高新国防科技产业和民用高新技术产业,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增强传统的第二产业。利用西部的自然、人文、民族文化等各种旅游资源,发展西南、西北各具特色的西部大旅游业,并以此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要立足于扶贫改革和农民脱贫致富。利用国家杨陵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辐射作用,利用高新技术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将传统农牧业的改造与“山川秀美”工程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培育与发展能够发挥资源优势的支柱产业和精品农业。(光明日报) 西部的总体优势,一是自然资源的优势,二是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这两大优势,正是发展非公有经济的有利条件。在发展非公有经济问题上,一定要搞好对内开放,让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公平竞争。这既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还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更是加快西部中小城市发展步伐,促进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需要。 发挥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西部能源基地,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提供优质高效能源产品。根据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分布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建设三西煤电综合开发基地、建设西部油气基地、建设西南水电基地,以及新能源基地。 论我国西部地区能源发展战略 要大力推进西部特色产业发展 实施西部开发战略 提高开放水平 谈到对外开放,大家想到的大都是东部沿海城市,但是我们的西部大开发也需要对外开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着树立创新的开发观、实施重大的开发举措等诸多任务,其中实施什么样的西部开放政策,如何面对西部现状而构建西部开放的新格局,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西部开放应考虑的主要因素:一是环境,大的方面是我国在加快进入WTO的进程,经济全球化更加突出,要考虑到西部的地理环境;二是目标,东部开放已率先走在了前面,西部如何迈大步,西部应将开放目标定在有利于大开发上,而不应将追赶东部开放为目标;三是创新,西部的优势和劣势并存,现要系统地分析影响西部开放进程的主要问题,包括人们观念、地理区位、产业结构、人才队伍、投资环境、市场开发等,要分析西部开放的特点,来探讨西部开放的优惠政策问题、西部经济特区的设置问题、加快开放的步伐问题,从而走出一条西部开放的新路子。(中国东南亚商委会总干事长许宁宁) 扩大西部地区开放,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对外开放。要适时转变观念,积极面向国外市场,努力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要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外商投资领域,依托优势资源和项目,采取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出让企业股权、特许经营权转让(BOT)等多种形式,更多地吸引外资进入。要积极争取国外长期优惠贷款,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发展外向型经济,办好西部地区商贸、旅游、金融等外商投资试点企业,完善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大边境贸易,等等。 另一个是对内开放,特别是对东部地区开放。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东部企业“西进”,到西部去投资办厂、开发资源、改造老企业,吸引东部外商投资企业到西部再投资和承包经营企业。继续加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开展多种形式和全方位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大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地区的力度。应该认识到,加快西部开发必将为东部地区营造更大的市场和发展天地,东部各省市要把支持西部地区建设发展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 喀什:构筑西部开放的“桥头堡” 加快西部开放必须启动税收竞争政策杠杆 首先,要构造西部税收优势,配合西部优先发展的外向型产业,实行统一的西部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培育新的外向型经济增长点。其次,要以增值税转型改革为契机,扩大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第三,借鉴外国经验,开征“西部开发税”等配套税种,以保障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报告) 西部地区加快开放型人才的培养。西部地区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外经贸队伍建设,加快对外经贸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培训,加紧对WTO知识的普及,以适应西部大开发对外经贸人才的迫切需要。(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 西部开发应避免垃圾搬家现象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曾把国外所淘汰的技术、设备以及不生产的产品转到沿海地带,现在可能又要转到西部地区。西部开放应大力引进一批先进技术,避免出现垃圾搬家问题。西部应该利用开发的大好机遇抢占世界高新技术的制高点。(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 对外开放需要良好的投资环境,在西部开发中,绝大多数资金还是要来自社会和国外。西部各省区应考虑如何调动民间和外国资金,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各地政府不仅要在基础建设方面为投资者创造好的环境,还一定要给投资者一个公平、安全、有保障、讲市场规则的环境,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选择对外开放的“增长极”是为解决西部地区对外开发优先次序问题。实施片区开放,就是为了发挥增长极的聚集效应。聚集效应是指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他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的过程。 我国陆地边界线有2.2万多公里,其中属于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边境线就有1.8万公里,这些地方绝大部分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开放是西部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选择。 很多人认为,自然区位差、教育落后、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工业基础技术基础薄弱、观念落后等因素是外资进入西部面临的主要障碍,但一份专业的调查报告显示,现在制约外资进入西部的主要障碍是:基础设施限制和消费市场不发达这两大项。西部地区的投资成本高、限制多、服务不到位,已经成为外资不进入西部的主要原因。西部地区政府要优v化投资环境,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如提供面向国际市场的信息,以本地区优势项目吸引外资;物流业尽快对外商开放,吸引外资来建立西部现代物流体系,取消地方运输垄断,减少政府及下属机构对运输企业的控制,彻底引入竞争机制;对于西部水电等费用比东部地区高的情况,应设法通过市场开放,加快民营化进程,让外资进入这些领域,通过竞争,降低成本;实施一系列针对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措施;现代公共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较好的投资环境,公用事业市场化;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解决现有企业的问题,提高法律系统的专业化程度和独立性等等。(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彭龙运) 西部开发 教育先行 人才为本 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既有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自然优势,同时又由于受地理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西部的教育事业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原因很多,诸如基础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资少,教师缺乏、信息不畅,观念落后、劳动者素质低等。西部大开发,教育怎么办? 西部开发目前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乏人才,近日胡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曾提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人才到西部去贡献自己的力量。西部的人才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才总量不足,人才质量不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机制不完善。西部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才造血功能?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加强西部民族地区科普教育 西部开发需要重视职教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努力,我国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从整体上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东部和城市相比,差距还比较大,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远远不能满足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办学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不少地方和学校教育观念、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相对滞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这些都是制约西部职业教育为发展西部经济充分发挥作用的因素。 完成西部大开发的历史任务,不是简单地对西部进行投入和建设的问题。要实现东、西部的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机构的调整,推进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收入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西部地区开发需要充分重视的问题。必须加紧造就一支思想观念新、综合素质高、职业技能熟练的劳动者队伍。 第一,除全国要关注并支持西部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外,西部地区各级政府一定要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制定政策措施,统筹配置教育资源,积极探索符合西部实际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切实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二,要在政府统筹下,调整各类中等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瞄准市场和新兴产业及服务业设置专业,突出特色办专业,加强骨干示范性学校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一般每个县办好1所骨干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在人口特别稀少和分散的地方,也可以每个地区先办好1-2所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县一级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要与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加强联系,分工合作,形成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络,不断提高农民掌握和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的能力,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第三,加大东部对西部的对口支援力度,以推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跨跃式发展。比如,帮助西部地区建设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帮助西部地区大力提高职业教育师资的水平;对西部地区接受职业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直接给予支持,包括提供奖、助、贷资金和减免学费;东部地区重点职业学校面向西部地区招收一部分学生,包括研修性的学生。(刘建同潘光)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人才市场也正处于一个过渡转型期。国家不应该让西部人才流动纯粹的市场化,应该通过一系列行政、经济上的政策性倾斜,来促动西部吸引和留住人才。人才的引进首先是搞好项目建设,然后是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法规建设,政府的工作作风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 为解决乡以下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极缺的问题,天水市对于人才问题就有一条人事分配规定:大专以上毕业生只要被安排工作,必须在乡以下单位工作三年,期限满后重新分配,工作关系不转,工资由原分配单位发,计算工龄,其它待遇不变,人才无后顾之忧。刚开始很担心政策能否执行下去,结果却留住了,工作也很踏实。类似这样的政策国家能不能考虑一下。 恩施为了培养企业人才,出台了人才流动三不变政策。党政机关的人员如果希望到企业工作,工资不变、级别不变、职务不变,工作一段时间,回来不回来凭自愿。这样做,既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又锻炼了行政干部,积累了经营企业经验,回来的人员就会知道企业需要政府如何服务,企业需要社会给予什么样的支持,并对政府如何监管市场提出合理化建议。热点三人谈:比吸引人才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 要切实制定一些鼓励西部地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一是制定灵活的户籍政策,鼓励发达地区有一技之长的人口向西部迁移;二是对高层科技人员到西部地区工作给予高额补贴;三是对成果突出的高级人才给予破格晋升职称等相应待遇;四是允许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人才兼职参与西部大开发;五是对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人才给予在税收、利率方面的优惠;六是重奖优秀企业家;七是妥善安置大学毕业生和部队转业干部。(孙青友) 以倾斜政策支持中西部高校发展;鼓励与支持东部大学到中西部办分校;为西部地区民办高校降低门槛。有必要对目前我国高校布局重新进行合理规划与调整,打破高校资源相对集中于东部和少数发达城市的局面,逐步缩小东西部高校发展的差距。要实现这一目标,一个可行的途径是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政策与财政支持,推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在重点建设少数高水平大学的同时,倾斜支持中西部高校的发展。政府在这一政策中,能够在考虑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的原则,倾斜支持中西部部分高校的发展,对其予以特殊的财政和政策优惠。(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 在吸引人才方面可以采取高工资、高待遇的政策。并且可以取消户籍制度对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流动的限制;可以组织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对西部城市实行相应的对口支援;可以通过减税等优惠政策,鼓励东部和海外人才带项目到西部创业投资,可以引导东部沿海地区以及海外的科技人才通过技术入股和承包经营等方式参与西部建设。国家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加强西部开发中亟需的少数民族的技术骨干的培养,可以在高校招生中实行招收西部地区定向生的制度,确保开发中的人才供给。在西部大开发中不仅要重视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还要重视对企业家、管理者等经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因为企业家是生产要素的组织者,有了企业家之后会组织起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可以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吴君杨) 目前东西部人才战略的差距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物质并不是人才去留的决定性因素。从硬件条件上讲,80年代初的北京、上海要比深圳好得多,但当时数不清的各方面人才纷纷南下,深圳靠的就是机制,深圳靠灵活的用人制度和对机遇的预期吸引了人才;西部地区应当首先制定适合本地的发展战略,考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进行重点引进,重点培养,否则舞台很大却无法找到合适的角色。此外,还要有与精英人才搭配的合理的基础人才结构。对人才要有待遇,还要有感情的沟通;在引进人才方面,西部地区应该借鉴上海等地“柔性流动”的方式,不拘一格引进急需的人才,促进自身的发展。对西部地区来说,外引与内培,后者才是第一位的。西部如何突破人才“瓶颈”>>> 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是西部吸引人才的关键 李建保畅谈个人成才之路与西部如何吸引人才 我们要坚决执行中央提出的“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方针,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增加经费,扩大留学人员派遣数量,特别是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设立“西部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加大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力度,着力提高西部“造血功能”,为西部大力培养一批急需的“留得住、用得上”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吸引海外优秀人才的力度。海外留学人员中蕴藏着极大的为国服务的积极性,我们要迅速采取一些扎实有效的措施,把海外优秀尖子人才组织起来,投入到为国家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行动中来。目前留学人员最关心的是如何营造有利于他们实现“软着落”的环境,尤其是子女回国入学问题、回国后科研启动费问题、创业阶段的风险投资问题等。(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曹国兴) 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 区域开发从重点地区开始,这是地区发展的一般规律。西部大开发应该是有重点的开发,不可能是西部地区所有地区的同时大开发,也不可能是西部地区的全部产业、全部行业以及全部产品的同时大开发。西部大开发必须是有突破、有规划的重点开发。现在西部重点开发是一个怎样的格局?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我们应该如何做? 西部开发也必须重点突破。一是重点区域、重点省份、重点城市要明确。西部开发受到资金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使我们没有能力进行全面开发,只能集中力量对重点区域进行开发。重点开发就是要通过有力的资源集中配置和政策倾斜构造出西部地区的增长极,再通过增长极的对外辐射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试想如果能够通过重点开发培养出一个或几个西部深圳,那么西部地区就可能形成自我良性发展的机制。在确定西部地区的开发重点的过程中,要尽力避免各地方政府为了获得国家的重点扶持进行相互争夺而造成的体制内运行成本;二是确定有牵动作用的产业项目。区域经济的超常发展没有起带动作用的龙头项目是难以实现的。一个成功的产业完全可以对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强有力的牵动作用。而好多爱全往往是适得其反。重复建设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大弊端,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绝不能走大而全、小而全的歧途。必须是根据地区的自身条件和优势,确定主导产业,重点发展。 实行重点开发主要有三个依据:一是重点开发是符合区域发展的规律的,任何一个地区发展都不可能是齐头并进、遍地开花,必须要有重点;第二就是从西部的自然条件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要有限的开发,有些地区甚至要保护,不能开发;最后就是我们的资金是有限的,不可能在所有的地区同时投入,不可能是各个地区同时开发,要有先有后,也不可能是各个产业、各个产品同时开发,必须要有重点。西部可以通过培育重点开发增长集,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从而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能够很好的结合起来。专访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耀 从产业角度说,西部开发的战略重点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加强西部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市政设施、国土整治和高等院校建设的投资,把交通、能源、水利、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和文化教育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搞上去,工商旅游、饮食服务等其他产业也会相应跟上,抓基础带其他。 从时间序列上来说,前五年内重点是发展传统产业,因为这在我国还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也与在国际贸易中的市场开拓与产品转型的规律相一致,而且,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也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产业来发展。同时,要利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尤其是发展具有西部特色和比较优势的高效农业及其加工业以及某些资源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使产业内部结构不断合理化和软化。五年之后要把产业结构的重点转向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空间上,除了与东部地区要有分工和协调外,在西部地区内部也要有分工,大中城市要先行一步,一般城市和乡镇重点发展传统产业。在高技术领域的选取上,重点是利用西安、重庆、成都等中心城市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技术以及节能型、环保型技术。(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吴君杨) 国务院批准的《“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要实施“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重点开发战略。国科学院组织院内专家,进行了“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完成了《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报告》。该研究运用“点—轴”系统等现代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理论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确定了西部开发的四个重点经济带(区)及其空间范围,对重点经济带的产业发展与布局、中心城市职能定位、资源配置和环境演变进行了论证分析,以具体的建设方案落实了“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开发战略。西部大开中的重点经济带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正在加紧研究在“十一五”时期西部产业发展的支持方向、支持方法和支持重点。但是这种支持不可能是原来的国家直接投资大产业的模式,而是采取国家间接投资的方式,就是必须在既承担国家责任又不损害市场职能的情况下走一条中间道路。西部矿业城市要为把西部建成中国重要的矿物原料战略基地作出贡献,以提高资源保障能力,降低资源型产品和产业的对外依存度。产业开发将成为西部开发新重点 西部开发可以选择的重点产业: 1、能源工业。我国能源偏重煤炭的结构,这是经济效益低下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要优化能源结构,希望在于开发西部的能源资源。我国可开发利用的水电资源70%以上在西部,陆地天然气蕴藏量的86%以上也在西部,石油资源也看好西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西部开发前景也很好。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较好的工业基础,在发展原材料工业特别是新材料工业方面,也有相当好的前景。 2、化学工业。目前,我国化学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工业发达地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建设重点应逐步向西转移。要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能矿资源,鼓励建设一批高能耗和高物耗的化工企业,逐步优化我国化工行业的地区布局。如磷化工、盐化工。西部地区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煤化工的发展,只要资源有保障,水源有可能,也应适当扶持发展。 3、机械装备工业。从全球看,我国有可能有能力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机械装备工业生产基地之一。机械装备工业技术含是量和附加值高,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可以起到拉动作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提升机械装备工业的地位。西部地区有不少老工业基地和三线工业的雄厚基础,发展机械装备工业,对于振兴西部地区具有重要意义。机械装备工业产品的生产一般周期较长,所需原材料也较多,这正好是克服西部地区区位偏远的缺陷和发挥能源原材料工业资源较丰富优势的最佳选择。 4、特色农业和现代畜牧业。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青海省发展纯天然反季蔬菜、杂交油菜和豆、薯等农产品,以及中药物产品条件较好;新疆设想发展红色系列――西红柿、红花、枸杞,以及吐鲁番葡萄、哈密瓜和田石榴等系列瓜果产品值得肯定;云南省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全国最大花卉基地和中华生物谷的选择,也颇具特色,宁夏自治区规划发展特色绿色食品产业,生物药业和生物工程产业,也很有新意。西部地区拥有全国55.9%的草地,只要改变生产方式和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现代畜牧业应该是有前景的。 5、旅游业。西部地区不仅有全世界向往的大漠风光、民族风情,而且拥有众多的人类历史遗址和多彩的人文景观。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应该作为先导产业来发展。有不少地区利用旅游业就可以致富,例如西藏、青海就有这个可能。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任编辑:戴金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