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发言人:汪纪戎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要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同时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仍十分严重,今后20年的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环境压力,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近年来,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进展。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形势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全国水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全国环境形势总体上仍十分严峻,部分区域环境还在恶化,污染还在扩展,复合型环境问题呈现,治理难度加大。 (一)全国污染物排放仍处于较高水平。2002年全国COD实际排放量达到1366.9万吨,远远超过我国地表水全部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时COD容量为800万吨的界限,加上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相当一部分水体丧失自净能力,有些地方已是有河皆枯、有水皆污。 2002年全国二氧化硫的实际排放量达1927万吨,而我国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时的环境容量为1200万吨/年。南方酸雨控制区内90%以上的城市出现了酸雨。全国城市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三级标准和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比例各占1/3;有64.1%的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年均浓度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总体不高。历年积存工业固体废物63亿吨;危险废物处置率和处置技术均较低,特别是这次遭遇“非典”疫情后暴露出医疗废物管理和安全处置中的严重不足。 (二)生活污染比重上升,农业、农村污染日渐突出,呈现复合型环境污染。2002年我国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32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3%,但生活污水处理率只有18.5%。来自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日益凸显,畜禽养殖业的COD排放量已与工业COD排放量接近。 (三)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决策层的环保意识亟待提高。一些地方的决策层存在先发展后环保的错误思想,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立起来,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重局部利益,忽视整体利益,行业保护、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二、未来20年环境将承受巨大压力 (一)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将带来主要污染物产生量持续增加。工业是我国主要的污染物排放源,而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达不到规模经济。首先是生产集中度低、整体水平不高。冶金、化工、造纸等传统产业存在低水平严重过剩。第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单位产值的排污强度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重。第三是环境代价高的传统产业改造滞后。据全国造纸行业相对集中的几个省份统计,造纸业的GDP和利税约占全省工业2%~4%,而排放的COD则占全省工业排放的60%~80%。 (二)人口增长和需求增加加大了污染防治的压力。预计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超出合理人口承载能力一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增加,消费总量加速增长,必将对资源、能源和环境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 (三)城镇化加速发展对污染防治产生较大的冲击。未来20年是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时期。据专家预计,未来10年,我国将有1.5亿至2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可能达到5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压力总体上必定上升,城市环境问题也会更加复杂。 三、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在新的战略机遇期,为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断推出新举措: (一)完善环境法律体系,严格执法。加快建立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的环境法律体系,及时修订不适宜的环境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准,尽可能与国际标准接轨;采取强有力措施,优化法制环境。 (二)强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建立决策支持和综合管理体系。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努力做到各区域、各城市的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把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严格经济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自然资源开发规划、区域开发规划等规划和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大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使建设、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地协调起来。 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行政保障体制。中央明确要求环境问题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要将环境绩效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 建立防治工业污染的激励机制,树立并表彰一批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清洁优美、经济效益突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环境友好企业,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应该在经济和环境政策上给予鼓励与优惠。 (三)转变发展模式,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企业生产中,延伸工业链,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倡导可持续消费,营造人民群众关注健康消费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以科技推动产业提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要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综合目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工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大企业做大做强,小企业做精做专。 要认真分析影响环境的主要污染行业,建立行业准入制度,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下大力气淘汰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差、资源消耗高、产污强度大的生产企业,淘汰落后工艺和产品。为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产业腾出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五)实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落实胡锦涛同志“建立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稳步下降”的重要指示,根据流域、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科学测算环境容量,充分考虑现有经济技术条件,确定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并逐年削减,直至满足环境容量的要求。排污许可要切实监管到位,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稳步下降。探索排污许可证初始分配有偿和排污权交易的可行性。 (六)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环保投入体系。 一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资机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逐步增加环保投入,使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2%。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明确企业及其他投资主体的职责,通过政策引导,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保投资模式和运行方式。二是加快治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治污市场化运营,建立治污行业准入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三是建立以收费为主,以税收和基金为辅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按照排污收费标准略高于治污成本的原则,逐步提高收费标准,探索开征碳税、硫税、燃料税等环境税,利用价格机制有效调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环境行为。 (七)选择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增设绿色GDP核算体系,弥补现行GDP核算体系的缺陷,绿色GDP核算体系是用来衡量扣除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损失后的真实国民财富。对比现行的GDP核算体系,更加科学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有利于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放贸易型的发展对策,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和政府要把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执政为民的战略任务,确保党的十六大宏伟目标的最终实现。 发言人主要职务:全国政协常委、人资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大会发言115号(责任编辑:戴金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