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六大召开以来,“三农”问题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国广大农村科技、文化、教育都还相当落后的情况下,把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通过“农民”解决“农村”、“农业”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农村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其中农村职业教育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是用先进的农业生产、科技知识和经营知识培养现代农民,一是用专业技能、政策法规知识和公民道德规范等培训务工农民,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需要。但据全国统计,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既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和层次的提高,从而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五大突出问题
1.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教育的巨大经济功能,没有把教育投资看作是生产性投资,而是把教育放在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外围,或把农村教育仅仅看成是升学、就业的手段,不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教育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相脱离。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意识,不愿投入人力资源开发成本。
2.体制未理顺
目前,农村职业培训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主管部门主要是农业、科协、教育、劳动四个部门,其他如财政、妇联、共青团等部门也有所涉及,地方主要是乡镇政府。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多头管理,盲目性、无序性非常突出,内容雷同和空白点多的情形同时存在。
3.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是农村职业教育薄弱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5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政策时,在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向前者倾斜的事实。二是教育的总体投入不足,对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投资更小,即使已经拨付的经费也存在挪用现象。三是企业或用人单位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就业培训方面投入不足。四是农户缺乏投资的动力和能力。
投资渠道也过于单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的市场化进程大大落后于经济市场化进程,集中反映在农村教育主要仍然依靠国家财政性拨款,民办的农村教育微不足道,农村职业教育吸引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的能力薄弱。
4.资源整合不力
现有农村教育培训格局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文化教育为主体,以农村科技教育、农业后续学历教育、农业技术教育、乡镇企业上岗培训等为辅助。由于教育培训工作的选项、资金、师资、教材、场地、证书等无法统筹安排、共享利用,导致教学水平有限,整体效果不佳。
5.供求矛盾突出
农村职业教育严重不适应农民需求。一方面是农民迫切需要提高驾驭现代农业的知识和技能,外出务工农民迫切需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而另一方面却是大多农村职业学校“等米下锅”。与现在农村劳动力8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专业技能培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生存危机,农林中专更是难以为继。出现这种落差的根本,在于这些学校教育脱离农民生活,脱离农村经济状况,不能为农村学生带来很好的就业出路,致使许多农家子弟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
二、关于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8项建议
1.领导要转变认识,负起责任
温家宝总理不久前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各级政府必须从农村长远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农村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政府要有效主导农村职业教育工作,首先要建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特别是要稳定县、乡(镇)主要领导这支队伍。当前,县、乡(镇)主要领导流动过于频繁,急于出政绩的心态促使他们更热衷于“短平快”项目,而对智力投入这样的见效相对较慢的项目缺乏热情。为此,可以考虑采用10年制任期模式,也就是选拔特别优秀的、有培养前途的干部,让他在一个地方担任5年县、乡(镇)长后,继续做5年书记。在考察政绩时,要把农村职业培训和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提高程度等因素列为考核指标。
2.理顺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农村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日渐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各级政府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明确政府各部门职责,形成统筹协调的运行机制。
政府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职能应该重新定位,本着“抓大放小”的原则,政府着重于宏观的指导、调控和管理,而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教育机构内的具体运作的管理应该弱化。要让市场机制发挥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达到教育资源和教育对象的最佳结合。
3.整合教育资源,构建职教新体系
原有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基础上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对原有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创新和拓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①要继续做好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工作,重构县、乡、村三级农村职业教育网络,扩大农村地方办学的自主权。要充分利用农业院校、农业广播学校、农村中小学、中等农业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培训中心等各类学校及培训机构现有的培训场所、设备、师资等资源,开展包括学历教育、远程教育、短期培训、专题讲座等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其中要重点培植农村职业中专,使其重心由职业技术培训向劳动力全面素质培训和适应劳动力转移培训转移。要加强、加快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对农民职业教育所需新型师资的培养,以适应农村职业教育新形势的需要。
②要打破职业教育的城乡分割局面,城市职业学校可以面向农村、农民招生,不再把农村职业教育囿于县及县以下农村的狭隘范畴,要使城乡中等职业学校同时服务于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建议取消招生年龄限制,实行弹性学制,有条件的学校可实行注册入学制度,允许学员分阶段完成学业。
③依托各种“工程”,抢抓培训机遇。按照农业部制定的《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计划》,将在全国实施培训农民的五大工程。各级政府应抓住这一机遇,制定相应政策,拨付专项资金,认真组织实施。
④由各级政府组织并拨付专项资金,由地方解决房舍,鼓励社会捐赠,建立健全县、乡“农民图书馆”和村级“农民科技书屋”。
⑤大力发展民办农民职业教育,鼓励私人办学,开拓农村公私立教育并存的道路。同时,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并提倡振兴农村教育的公民捐资助学。逐步实现农村教育的市场化,逐步放开市场、放松管制,使农村职业教育成为公众投资的热门领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健全职业中介组织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关键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系。一是要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把市场机制作为调节城乡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手段。二是在搞好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的同时,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劳务协会、劳务经纪人,走先发展,后规范的路子。政府培育市场而不干预市场,引导推动输出而不主导和包办输出。逐步形成以公共就业服务为主体,市场中介就业服务为补充,集择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教育为一体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的流动。
大力发展民营劳务中介组织,对合法举办、以劳务输出为主要业务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税费减免政策,在资金信贷等方面与劳动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享受同样的优惠政策。
5.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
①要不断增加各级财政投入的比重,特别是要加大对一般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投入。明确各级财政投入的用途,每年从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使农民获得低成本的就业培训。政府要加大监管与协调力度,统筹资源,避免重复投资。
②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凡属公益性职能的农村职业教育,由政府加大投入;一般技术服务和经营服务职能,应从政府职能中剥离,由受益人或面向市场的技术服务组织承担。农业新项目推广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强制列支培训费用,由受益人承担。
③有效运用WTO所规定的“绿箱政策”。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是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各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通常做法,是一项重要的“绿箱”政策。所以,各级政府应把加大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强度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争取各级财政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专项经费,完善培训条件,补贴农民转岗就业培训工作。
④制定政策,吸引民间资本。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把农民职业教育产业化,是办好农民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根本出路。我国农村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人力资源投资需求旺盛,这使得对农民有偿职业教育、培训和服务,不仅变得必需,也有这个可能。同时建议将正在高校实行的助学贷款计划推广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
6.加快制度创新,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消除限制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体制和政策障碍,进一步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城乡之间自由、正常流动的就业渠道。逐步建立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就业统计制度,使农民工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就业待遇。积极培育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对城乡劳动者在求职、考试、招聘、录用、待遇等方面一视同仁,使农民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就业的地点和部门。
7.完善劳动准入制度
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各行业、各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实行先培训后就业,把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标准相挂钩,“迫使”从业人员走进课堂,拿到毕业证、职业技能鉴定证后方允许走上工作岗位。要制定政策。要严格执法,对非法雇佣不具备职业资格人员的企业实行制裁。促使职业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8.解决“出口”,调动农民学习积极性
农村劳动力转移关键在组织,重点在培训,难点在就业。各级政府进一步协调,统筹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与输出窗口,大力推行招生——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模式,建立起职业技能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衔接机制,努力建成集择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教育、就业后服务管理为一体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库、岗位培训媒体资源库、城镇用工信息库和就业跟踪资料库等,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要积极探索“订单”、“定向”、“储备”等培训模式,加强培训与用工单位和就业市场的挂钩,以需求定培训,以输出带培训。
中国的出路在农村,农村的出路在教育。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素质的矛盾日趋尖锐的现实,既是困难,也是机遇,我们必须以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抢抓机遇,把这件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事落到实处。(张承芬 济南大学副校长,民进山东省主委)
中国网2004年03月12日
(责任编辑:戴金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