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成都军区领导和机关注意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深化改革,使驻西藏、云南高原边远艰苦地区部队万余名干部有了自有住房。他们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住房问题关系广大军队干部的切身利益,实现军队住房供应社会化是大势所趋,做好这项工作对激励广大干部一心一意献身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成都军区经验证明,尽管当前军队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存在不少困难,但只要各级领导和机关在贯彻落实中央军委颁发的《进一步深化军队住房制度改革方案》过程中,能像成都军区那样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的建军治军理念,关心干部疾苦,积极探索军队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多种模式,创造性地做好这项工作,就一定能加快住房改革步伐,使广大干部安居乐业。
本报讯 刘道国、记者杨彪报道:今年春节,200多名来自风雪高原的边防部队干部,是在位于昆明市繁华地段的“长城小区”自有住房中度过的。至此,驻西藏、云南高原边远艰苦地区部队已有万余名干部,在西南地区的大中城市有了自有住房。全军房改办评价说:成都军区解决边远艰苦地区干部经济适用住房探索的“成都模式”,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值得全军借鉴。
成都军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军队干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新路子。他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市场力量,把区域性统建与依托社会保障结合起来,实现了“建设组织社会化、建设规模大型化、项目运作市场化、住房配售商品化、监管协调规范化、物业管理专业化”。其基本做法是:委托开发公司垫资启动,尽力征地建设或由地方政府提供房源;部队协调把关,严控房价和质量;个人自愿购房,全额负担,量力而行;银行按揭贷款予以支持;建成后委托地方物业公司管理。为加强军队干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管理,成都军区还建立了自有住房管理信息系统,严格购房人员资格审查,严防变相的房地产开发,保证了经济适用住房的规范发展。
据悉,截至2005年底,成都军区分别在成都、重庆、昆明和贵阳等大中城市组织协调建设了218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使1.6万余名干部安居乐业。其中,来自艰苦地区的干部就有万余名。如今,成都军区60%符合购房条件的师团职干部购买了自有住房,促进了部队住房保障的良性循环。
据总部机关介绍,“成都模式”适应了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趋势。这种方式的推行,使部队基本杜绝了单位垫资、在军用土地上建房、越建部队包袱越重的现象,不仅大大减轻了部队建房、管房的压力,而且使干部树立了先进的购房、住房和家庭理财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