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香的玉米花
——水源镇玉米制种协会的调查报告
水源镇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走“支部加协会”的路子,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纳入市场体系,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该镇的玉米制种始于1998年,目前,该镇的玉米制种协会成员数已达4300户,户均纯收入达14047元,比粮农高2—4倍,玉米制种种植面积31790亩,瓜菜制种2126亩,实现产值6040万元。协会成立近一年来,为制种农户办实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水源镇玉米制种的基本情况
水源镇制种协会成立于2005年3月22日,由水源镇农技中心发起创建。协会以中介服务组织为主要模式,玉米制种为主导品种,带动了水源镇制种产业的发展。
水源镇历来是永昌县境内比较富饶的地方,全镇耕地面积8.2万亩,其两侧宽幅的戈壁形成天然的隔离带,因此是农作物授粉的理想地域。省农科院的专家在调研时发现,这里土地相对集中,土、肥、水、气、光照、温度等条件适宜种子生产。消息传播后,数十家制种公司纷纷抢滩水源镇,制种公司科研人员培育的优质新品种,为该镇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品种优势。但是,前几年该镇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一是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农户与制种公司不能重合同守信用,破坏了玉米制种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个别无证商贩,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扰乱该镇种子市场,使经营者、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刚刚起步的玉米制种产业面临夭折。为了确保农民的切身利益,规范种子行业,做精做强该镇的玉米制种产业,经镇党委、镇政府酝酿研究后决定,由镇农技中心牵头,组织成立了玉米制种协会,下辖11个村,分别成立分会。
二、玉米制种协会的主要做法
1、广泛宣传,统一思想。协会组织11个行政村的广大干部群众、种子行业人士,对制种农户进行不同形式的再宣传,再教育,从法律角度、经济利益、市场动态、科技信息、技术交流、品牌战略等诸多方面对农户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农户的市场意识、发展意识和法律意识。
2、建章立制,规范工作。协会制定了《水源镇制种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理事会、会长、秘书长、理事。凡是重大问题,如章程修改、人事任免、合作伙伴的选择等由理事会投票决定。对财务收支实行公开,接受会员监督。
3、优质服务,诚信办会。一是搞好标准化生产。制种公司是协会的成员,制种公司都有自己的技术人员,从种到收,技术员跟踪全过程,随叫随到进行检查指导。免费为农户提供种植、管理、防病治虫等技术服务。协会设立咨询电话,11个分会也设立了各自的咨询电话,24小时随时服务。二是搞好信息化服务。协会审查了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强,有资质的13家制种公司,推荐给各村各会员,由会员选择公司,然后由公司和农户签订合同。全年发放信息指南5000多份,开展了较好的信息服务。三是抓好产业化经营。在销售环节,协会加大力度,积极督促农户对收获的玉米进行晾晒和筛选,确保种子的质量。监督种业公司按时收购,把公司和农户之间的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协会积极申请永昌县种子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组成小分队,白天摸底,晚上巡夜,教育和打击相结合,严肃查处了商贩徐志华、敦煌种业两个实体的无证经营行为。
4、理顺关系、保障发展。协会虽然由镇农技中心发起组建,但政府部门没有包办代替、行政干预,而是积极协调出台优惠政策,采取扶持措施,帮助完善管理,搞好协调服务,“扶上马,送一程”,为协会的发展制造宽松的环境。
三、玉米制种协会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制种协会最直接的作用是帮助农民把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较好对接。随着协会不断发展壮大,作为农民自己的组织,旨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促进了农民利益的保护和实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协会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方面起着信息传递、技术服务、生产指导和销售中介的作用。自协会成立后,玉米制种农户的产品卖难问题得到了解决,协会在生产经营上成为会员利益的维护和实现者,很受农民欢迎。
2、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协会通过成员提供市场信息和种植信息,帮助成员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签订统一订单、提供统一服务等形式,把分散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增加了农民在谈判交易中的筹码。
3、强化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整体功能。协会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到流通的各个环节,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经济技术部门“揽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协会的服务具有针对性强、服务性强、服务成本低等显著特点。
4、协会成为政府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平台。过去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政府往往直接指挥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大都事与愿违,市场行情不好还会引发农民的怨气,而协会作为政府和农民之间的桥梁,可以充分发挥会员多、信息广、路子宽的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农民主动调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单位;金昌市供销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