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月11日,威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未来5年,威海将怎样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将发生哪些变化?
建设世界精品城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诸多关注民生的内容将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和便利。 本报将推出“解读规划关注民生”系列报道,让老百姓了解到更多规划纲要中关系到自己的事。
全市城市化率达到60%,中心城市人口增加到100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5平方公里。这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也就是说,5年后,100万人将在威海市区过上便捷舒适的城市生活。
立足现状看规划纲要,今后5年我们将如何顺利实现发展目标?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威海在过去的10年中,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大骨架”基本形成,已逐步发展成环境优美、各项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的海滨生态城市。
市发改委副主任王逢洋介绍说,“十五”期间,威海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近一倍,城市化率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都大幅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中心城区完成了世昌大道、环山路、环海路、青岛路、机场路等城市干道工程,建成了海滨、海港等11个开放式公园及一批社区花园,新建了国际会展中心、体育场等公益设施。城中村改造如火如荼,大批城中村居民弃别平房、灶台,过上了住楼房、烧天然气的城里人生活。城市住宅物业管理覆盖面达到90%以上,人们正在充分享受城市建设发展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但是,随着近几年私家车日益增多,城市中心区停车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华联商厦、百货大楼等商业设施附近区域,人流大、车辆多,宝泉路上乱停车造成的行路难时有发生。”2月18日,市民王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对此,市建委一位负责人说,这是威海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威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的激增,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仍然存在。而这些问题,都将在“十一五”规划中得到逐步解决。
建设组群式城区
“十一五”期间,威海将着力建设世界精品城市。在规划纲要中,很多具体举措展现在我们眼前。
为推动威海城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了“A”字型城市发展框架。以威海市区为主中心,荣成、文登、乳山、石岛为副中心,加强城区间的互动互补,加快俚岛、张村、宋村、白沙滩等13个重点镇的建设,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使威海成为多点开花、全面发展的组群式城区。
市发改委综合科科长王波介绍说,“十一五”期间的民心工程,将给市民带来具体的实惠和便利。开发、改造里口山森林公园和环翠楼公园;打通统一路、塔山中路,建设环山快速路;建设市西区汽车客运站、威海汽车站二期工程;在重点区域、地段规划建设一批停车场,在交通量大、人流多的地段建设天桥或地下通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基础设施方面也及时跟进补位,铺设烟台至威海天然气长输管道,完成中心城区、高区、经区、威海工业园管网的安装使用;建设崮山、草庙子、羊亭、初村4个热电联产项目,争取到2010年市区集中供热率达到99%以上;建设米山水库调水三期及威海工业园等园区供水工程,2010年,城市供水处理能力达到27万吨/日。”·记者李同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