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为主题,实施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提升“861”行动计划,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改善人民生活,建设和谐安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既快又好。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超过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半以上。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扩大到400万人,失业保险覆盖人数达到37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所有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分别达到12000元、3800元,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社会文明和谐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得到良好保障。
(两会词解)
【全省生产总值1万亿元】
以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5375.8亿元为基数,“十一五”GDP当年价年均增长13.2%,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将达到1万亿元以上。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抓住深化改革、技术进步、结构升级、规模扩张和产业集群五个关键环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的主导工业体系,全面完成工业化中期初级阶段的历史性任务。
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支持奇瑞、江汽、华菱等骨干整车企业和专用车企业发展。建设煤化—盐化一体化等重大工程。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水平。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加快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
发展材料产业。发展轻纺产业。加快产业技术进步。
促进产业集群和企业集聚。重点推进一批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完善、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重点产业集群。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积极发展块状经济,形成与大型企业集团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两会词解)
【中小企业促进】
是指以重点项目为支撑,以重点企业为骨干,以产业集群为纽带,以创业基地为载体,通过发挥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尊重农民意愿,加强典型示范,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建成我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建立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
(两会词解)
【千村百镇示范工程】
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原则,从“十一五”期初开始,选择1000个左右的行政村和100个左右的镇率先进行示范建设,将其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
加快发展服务业
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到2010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互联互通、与长江三江洲经济圈全面对接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
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强建设以“两山一湖”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初步形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联动开发合肥巢湖旅游资源,打造环巢湖旅游圈,尽快形成国家级旅游目的地。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
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采取积极的财税、土地、价格等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型业态的发展。
加强基础产业建设
优化发展交通运输业。基本建成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全省新建铁路10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2000公里,改造和新建农村公路6万公里以上,改善航道里程约550公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亿吨,增加机场吞吐能力一倍以上,建成油气管道近2000公里。
发展能源产业。全省新增原煤生产能力8000万吨,总生产能力达到1.5亿吨,新增电力装机1500万千瓦,总装机2800万千瓦以上,皖电东送规模力争达到800-1000万千瓦。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加强水利建设。加快推进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构建防洪抗旱与排涝减灾体系、供水保障体系、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体系、涉水事务管理与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数字安徽”。建立“数字安徽”基础设施体系。建立“数字安徽”的支撑、应用体系。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集中力量抓好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使合肥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科教区域之一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带动全省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加快皖江大发展。尽快形成以长江及重要交通干线为主轴、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密集带和城市群。皖东等毗邻长江三角洲地区要发挥区位优势,培育优势产业和强势企业,加速发展上的无缝对接。促进皖北大开发和皖西快发展。促进皖南大开放。
振兴县域经济。把工业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招商引资为抓手、民营经济为主体、产业集群为方向、培育企业资源为重点、创新机制为关键,大力发展配套经济、工业国务经济、园区经济,努力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建设。提高政府效能。大力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严格有效的投资责任追究制。
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大重组力度。鼓励国有资本退出控股地位。全面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全面深化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巩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和乡财县管改革成果。加大省级财政对县乡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健全资本、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建立和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土地权属争议协调和裁决机制。建立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和非经营性用地公开供地机制。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推进东向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推进产业互补发展,提供资源支撑,主动迎接辐射,形成互利双赢的开放格局。加强经济运行机制接轨,强化基础设施对接,加快商品和要素市场一体化。加强与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中西部等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全方位扩大开放。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坚持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力争总量上有较大的跨越,质量上有明显的提升。大力引进跨国公司投资,到2010年力争有50家左右的世界500强企业在我省投资。更加注重利用国外贷款的质量和效益。支持民营企业利用国外贷款。把产业集群招商作为引进国内资金的重点,扩大利用国内资金规模和成效。改善投资环境。
积极发展开发区。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开发区在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和制度创新中的先导作用。完善建设布局,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环境,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国家级开发区扩充和省级开发区升级,争取每个县都有一个开发区。
着力提高经济外向度。努力扩大对外贸易。把扩大进出口规模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出口竞争力。大力推进市场多元化。积极推进科技兴贸。坚持以质取胜,建立和完善出口商品质量保障体系和安全检测检验体系。提高国际服务贸易额。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完善外经贸促地政策。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培育和提高企业、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加强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和系统集成。大力发展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技术。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强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协同配合。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发展。
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快孵化器建设。形成社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优先发展教育。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加强和巩固义务教育。到2010年,全省城乡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要保持在99%以上。把职业教育放到突出位置。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水平。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非正规教育、技术培训教育。
完善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体制。促进教育公平,公共教育资源要向农村、贫困地区以及薄弱学校、困难学生倾斜。
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观念。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建设人人享有学习机会和成才机会的学习型社会。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两会词解]
原始创新
是指前无古人地提出创意和思想,经过一系列研究活动,最终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并取得效益。
集成创新
集成创新就是把各个已有的单项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即使每个单项并没有新的成分,集成组合起来也可能产生新的功能,或新的产品。集成也分为纵向集成和横向集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全面厉行资源节约。开发推广节能技术。推进工业节水。建立适合不同流域特点的节水农业模式。盘活存量,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强化用途管制制度。强化资源管理。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和水。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加强土地产权登记和资产管理。加强对重要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开发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发展循环经济。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基地和城市开展、推广循环经济试点。积极推广生态循环式农业模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循环经济法规政策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激励约束体系。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建设“生态安徽”。遏制局部地区生态恶化趋势。加快完成淮河流域污染治理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加快推进巢湖综合治理与开发。加快推进长江中下游地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项目建设。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控力度。保护好自然生态。健全保障支持体系。
[两会词解]
资源节约型社会
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
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加强和谐安徽建设
大力促进就业。继续实施完善扩大就业的优惠政策。健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优化就业结构。加快全省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大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推进城市医疗体制改革。
基本建成“信用安徽”框架体系。积极创建“平安安徽”。加强社会治安工作。构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加强防灾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加快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依法治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
加强廉政建设。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切实改进领导作风和部门行风。严肃查处违法违纪的大案要案。
加强文化建设。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400亿元。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增补1
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鼓励有创业能力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发挥劳务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增补2(两会词解)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
即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和社会保障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转移培训基地和转移就业基地建设,统筹抓好转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工作,形成“提升素质—转移就业—管理服务—权益保护—社会保障”的良性运行机制。
增补3
整合物流资源,鼓励邮政、仓储业、运输业、货运代理和企业物流等向第三方物流转化。
增补4(两会词解)
第三方物流
又叫合同制物流,主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