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钢决定回国,不仅他在德国奥迪公司的同事,他的邻居、朋友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
在奥迪的十年,他登上了多少个高峰?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只要凭其中任何一项的业绩,就可以载入汽车工业史了,而万钢博士却是这一切的发明人,每一项都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
世界汽车业界顶级精英
进入奥迪的头一年,他就将光学坐标测试技术成功地应用到汽车工业上,合理地改进了轿车开发和生产程序。目前,世界上所有著名的汽车工业公司都采用了这一测试方法。
1994年,他与慕尼黑工业大学合作,成功地改进了轿车开发中动态空间设计程序,在虚拟开发技术的实际应用方面迈进了一大步。
1997年,他在担任生产部门技术经理期间,发明了“白车身自动检测系统”。他作为项目主持人、主要发明人,组织三所高校、四家高技术开发公司共同研究这个项目。这套系统对汽车的质量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成果也被世界汽车工业界广泛接受。
1998年,已从事总规划部负责车身制造调控工作的万钢博士,又成功地创立了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线测试的理论和方法。这套系统目前已在英戈尔斯塔特的奥迪厂区内启动,效果特别好,汽车质量非常稳定。正是这项成就使他被推为当年的汽车业界十大精英之一。
十年间,他从设计、生产、规划干了个遍,德国同行无不竖起大拇指,称万博士想干的事没有不成功的。在奥迪十年,万钢为公司解决了15项技术难题,每一项都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
而作为进入德国汽车界为数不多的中国人,万钢也一步步登上了战略决策总规划部高级工程师的职位。
回家——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跳跃发展
正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他却选择了“回家”,用他的话来说,“我不是激流勇退,我是激流勇进!”
“没有政府的支持,没有国家意志,单靠市场,也不会有大的前景。而这就是欧洲。”万钢这么说。而自己国家的政府,期盼何等殷殷,支持何等大力!
有三个人的影响对万钢至关重要。同济大学的李国豪老校长在访德时,与同济校友会谈了一个下午,高兴之余,说了这么一句话:“人到了一个高峰,再入前可能就要下来了,这时候可以考虑换一个发展的地方。”言者有心,听者也有心,万钢的心灵有了一些触动。
而那一年,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访德时,说起开发的理念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如果有德国工业背景的人回国从事教育,对中国学生树立开发的理念可能会更好。万钢心里的那根弦又被触动了一下。
真正下决心是在前年,当时的科技部部长朱丽兰访德时,特意与万钢详谈了一个下午,谈中国汽车工业如何进行跨越式发展,对万钢提出的“把发展轿车洁净新能源作为中国汽车工业跳跃发展的起跑线”的建议,朱部长击节赞赏,当即向万钢发出邀请,回国出任这个宏伟工程的首席科学家。
万钢的决心就此下定,2000年底,他扔下在德国的花园洋房,回到上海跟老母亲住。
留不住万钢,奥迪公司特意为他破了一次例,让万钢每年回奥迪工作三个月,发给他三个月的薪金。并对万钢说,你什么时候想回奥迪都欢迎,而且会晋升一级,并聘请你做奥迪公司的咨询顾问。
不但自己回来,万钢还带了个学生回来。在德国克劳斯塔尔大学兼职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他,带着一个名叫奥利夫布鲁门的德国博士生。万钢回国了,布鲁门还没毕业,于是就跟着到同济大学来了。初次来上海的布鲁门,刚出浦东机场,便被一路的绿荫大道吸引住了。上海是如此繁华,如此现代化,出乎布鲁门的意料。万钢带着他登上金茂大厦、东方明珠,上海的城市新貌一览无余。万钢知道,布鲁门来上海,再不会有丝毫的遗憾。去年9月,布鲁门在同济大学举行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同济大学培养的我国第一位车辆工程专业外籍在职博士生。
中国“电动汽车”首席科学家
“其实在欧洲比回国以后轻松,因为在欧洲,你没有那么多的感情。”
因为有感情,万钢干得比在德国辛苦得多。在德国虽然也忙,可每天七八点钟能保证到家,双休日和休假,还能和太太小孩出去郊游。可如今担任着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电动汽车专项总体组组长、首席科学家,大众-同济汽车研究院副院长、同济大学校长助理的他,却老是惹老母亲生气,因为经常没空回家吃晚饭。去北京开会,万钢要抽双休日,因为平时太忙了。去年12月份,太太女儿从德国回来,全家再次移民上海,万钢也只是抽出半天时间,陪太太买了点东西。
谈起对中国汽车工业的设想,万钢滔滔不绝。他说:“20世纪汽车工业的大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好处自不待言,而害处是环境污染,而且石油资源也越来赵少了,油价越来越贵,对经济牵制越来越大。这个问题对中国格外紧迫。我们是人口大国,近年已变成石油进口国,我们现在私人轿车保有量已经达到40%,油价再涨还能不能开得起?如果开不起,汽车工业如何发展?所以中国的汽车工业必须要在资源上找出路,也就是不走热燃烧的老路。”万钢博士说,“我们现在一定要跨越以往的阶段,赶上洁净能源轿车的发展浪头。”
“方方面面那么支持,正可以多做点事。”万钢取出厚厚一叠“发展洁净能源型轿车的资源调查和发展战略研究”,这是他集“海外兵团”之力——留德汽车工业博士工程师之力,访谈了许多国际、国内知名大公司负责人做出来的。去年2月份刚起动,4月份报告就出来了。“这里只是十分之一的资料。”也就是说,另外还有厚厚的九本。
方方面面太支持了。为了做资源调查,同济大学拿出100万元人民币,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投资了50万,经济委员会给了50万。大家决心都很大,去年7月,作为电动汽车专项组首席科学家,万钢赴京作报告,有一位部长听了万钢的报告后说:“电动汽车一定要搞,需要多少就投入多少,这条路很困难,哪怕一路黑,也要走到底。”
“我是个天生的乐天派,上上下下如此热情支持,我信心很大。去年是‘搭场子’,今年真的要唱戏了。回来我不指望有谁给我高薪,凭借在奥迪十年学到的生产经验,我想对国内的汽车工业提点指导性的意见。”万钢的语气淡然,神色也淡然。
(责任编辑:戴金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