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手中保存的官帽、帽架、帽盒。吴砦古牌楼。
文/图记者金石
特别提示
甘陕交界、渭河南岸,有一座高悬于陡崖上的古城,城内的人为古城曾作为抗金重地而自豪,他们不仅保留下上百年的城墙、城门、牌坊和民居、家具、官帽、帽盒,还保留着流传近千年的故事……
陡崖上的古城
宝鸡市陈仓区凤阁岭镇渭河对岸,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吴砦(zhai去声,同寨)古城。 古城周围的乡村保留了许多传统民俗,无论穷富家家有中堂,待人接物讲究礼节,人们尽管不富裕但安逸幸福……
渭河川道在此处陡然变得宽阔,吴砦从秦岭滑落下来,长长地伸到渭河边,突兀在渭河川道之中,像一条长龙伸出的舌头,北头宽不过200米。吴砦古城就建在这个长舌的尖部。它一面靠山,三面环水。站在吴砦之上,视野开阔,远山近原尽收眼底。
因为它太高,310国道过往的人不易发现它,因而少有人造访。没人想到吴砦会在陡崖之上,四下环顾,除了崖上能看到几栋民宅,其他地方再也看不到建筑,沿着一条坡度很大的路上到顶,才能发现上面密集的建筑。
因抗金而诞生的古城
吴砦位于甘肃省麦积区三岔乡吴寨村范围内。吴寨村支书赵宝科自豪地告诉记者,吴砦宋朝是从陕西通往四川的要塞,金国因在东部战场遇到岳飞、韩世忠等抵抗无法南下,便想从吴砦进四川,然后进攻杭州。没有想到在此遇到了另一位抗金英雄吴瞞。吴瞞乃甘肃庄浪人,在西北战场上驰骋40余载,为保卫南宋政权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曾任陕西诸路都统制、镇西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等职。打败了金兵后,因南宋皇帝与金议和,他被迫撤回到吴砦一带与金对峙。吴瞞为防金国毁约,选择此渭河南岸高地筑城安营扎寨,因此得名吴砦。砦即寨意,为宋朝时地名常用字。吴砦建城距今已800多年了。
模糊的历史记忆
从赵宝科处,记者得知这个古城里住着一个阎姓家族,伴随着吴砦产生、沉浮,在这里已经生活了近千年。
80岁的阎璧钰手捧发黄的家谱告诉记者,吴砦的阎、秦两姓人都是抗金“烈士”的后人。
阎璧钰说,阎家祖先阎晋,祖籍南昌,乃南宋一不知职位高低的太尉,因金兵侵犯,阎晋辞去太尉之职,担任军事参谋,与御史秦钜、将军吴瞞,前往甘陕交界处抵抗金兵,获胜得皇帝赏赐后,为防金兵再犯,继续留守吴砦。不料金兵再犯,而宋兵力不足,寡不敌众战败,吴瞞阵亡。阎晋、秦钜为义节而自刎。阎、秦、吴三姓后嗣寄居吴砦。
说到秦钜,记者联想到南宋声名显赫的秦钜其人。他是秦桧的曾孙。由于受秦桧恶名的影响,他虽然文武双全,才是个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南)通判。嘉定14年,即1221年,金国侵犯至淮南,秦钜与郡守李诚之竭力捍战。因守将怯弱弃城逃逸,金兵乘机破城,秦钜和李诚之率领身边所随之兵与敌巷战,直到士兵几乎全部死伤,李诚之引剑自刎。秦钜回到官府,令部下点火烧毁仓库,自己投身熊熊烈火中的屋内自焚而死。他的两个儿子也在这次战斗中献身。秦钜被封义烈侯。《宋史》忠义卷中,特记了他一笔。
只是秦桧的曾孙秦钜自焚时间比吴瞞病逝时间晚了53年。所以,这个秦钜不可能跟随吴瞞抗金。阎璧钰所说,依据的是其保留的阎家家谱。这个秦钜究竟是不是阎氏家谱中所记载的秦钜?吴砦秦姓人究竟是不是秦桧的后代?这些问题只有等待历史学家考证了!
曾经有过辉煌
谈到吴砦的历史,这里的老人非常自豪。他们说,当年其他县衙老爷到州府只能走偏门,吴砦老爷到了州府,和知州一样,州府要亮中门。
64岁的老人王孝弟说,吴砦古时为川、陕、甘交通要道,由于周围地形复杂、地理位置偏僻,时有土匪出没。抓住了土匪,押送天水途中容易被土匪劫走。到了清乾隆22年,即公元1757年,经陕甘总督黄庭桂、甘肃巡抚吴达善和秦州知州商议,奏请朝廷批准,在吴砦设立了三岔厅,派州判分任,具有生杀大权,可以先斩后奏。他的级别高于一般县衙。
为了说明吴砦曾有的辉煌,70岁老人张世诚拿出他保留的一份清朝的公文,上有“秦州直隶州三岔分州”字样。
王三雄告诉记者,“天下衙门朝南开”,但“三岔厅”的衙门坐南向北,这是由于吴砦地势南高北低。其占地15亩,6进院,有大堂、二堂和东西小院等衙舍30多间,有吏役50余人。可惜在清末时,衙署被土匪焚烧。
记者从有关资料上看到,民国政府建立后,秦州直隶州改为天水县,但三岔厅保持到1927年,国民党政府才撤销三岔厅,设立三岔警察局,职权与三岔厅相当。1929年,三岔并入天水县,三岔警察局改为天水县警察局。至此,维持了172年的三岔厅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民间文物保护小组
吴砦古城占地120余亩,为北窄南宽的不规则梯形。老人们告诉记者,当年古城四面有城墙,东、西、北三面为天然悬崖,南城墙外有人工深壕。王孝弟说,他小时候,城墙还基本完整,墙头宽度足以使架子车通行,墙头两边有女儿墙,他经常在墙上跑着玩。到了五六十年代,开始用城墙土平地、修建学校,私人盖房也用城墙土,甚至有人尝到甜头,挖城墙土当肥料上到地里。古城墙就这样在30多年时间里迅速瓦解,到1990年只剩下一节三四十米的城墙。原先众多的古建筑,也只剩下东门、牌楼、城隍庙、水陆寺、春台观等。1990年,成立了以赵宝科为首的民间文物保护小组,协助政府保护吴砦古城,他们阻止了挖城墙行为,先后集资维修了水陆寺、城隍庙、春台观。
值得一提的是春台观,它与宝鸡的金台观、天水的玉泉观合为西域故道上的三观。观内的药王洞里,还保留有中国历史上10大医圣张仲景、孙思邈、扁鹊等的画像壁画。
走进吴砦古城的农家院落,不仅能看到清朝时的民居,更多地看到的则是他们所使用的上百年的家具。无论家庭贫富,几乎都有中堂,而且家境和中堂档次高低无关,有的旧土房里面的中堂是有价值的古董。有人甚至有清朝时的官帽、帽架、帽盒以及清朝出版的佛教经书。
吴砦人非常珍视古城的遗留,有一个老人说,他们有一个胸前有盘龙图案的老戏装,去年来了6个河南人要收购,说是用一个新龙袍戏装换,再给300元。他拒绝了。因为这是祖先留给大家的,自己无权出卖。
难舍古城
尽管崖下310公路上满载各种现代食品、服装的车辆来来往往,但吴砦人还自制腊肉,吃制作起来工艺复杂而味道鲜美的土豆丸子、土豆搅团、土豆糊拉子、土豆琼琼,还有玉米面做的驴打滚、节节子,有人还穿羊毛擀的毡靴。
古城里没有僧人和道士,但有人会念经,而且保有古老的韵调。据阎璧钰说,这种韵调,是一辈辈口传心记流传下来的,他们曾出去到许多寺院交流,都没有发现像他们这么丰富的韵调。
王孝弟说,吴砦一年有4次庙会:农历二月二的药王洞会、三月二十二的圣母会、七月十二的龙王会、十月十八的城隍庙会。最热闹的是城隍庙会。
记者采访时,正好赶上正月十五,古城里的人,分为4个会,闹起了社火,头一天还冷清的街道,突然热闹起来,满街都是人,寸步难行。
虽然310国道边出行方便,还可以针对来往车辆开店铺挣钱,但吴砦人还是愿意挤在古城里“守穷”。赵宝科说,他们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1000元。
不知他们是割舍不了吴砦曾有的光辉历史,还是因吴砦曾有的辉煌而傲视一切。
吴砦在宋、元、明等多个朝代,曾归陕西管辖。其与陕西的关系十分密切。自古大量凤翔“陈村酒”运往这里,当时没有大路,有钱的商人运输靠骆驼和骡马,没钱的就靠人背。吴砦群众不仅喜欢听秦腔,而且在城隍庙会上,从凤翔请戏班子,近年来,城隍庙会组织戏班子的事交由陕西人承包。今年正月十五闹社火时,陈仓区凤阁岭镇的社火队前来助兴。
受吴砦影响,凤阁岭等渭河对岸的陕西乡镇尽管经济相对落后,但群众对传统文化兴趣浓厚,不惜资金和人力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