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大医院门户网站的开通,一些病人尤其是患疑难杂病患者,开始寻求通过“网上求医”获得相关的诊治信息,然而,出于客观条件上的种种限制和掣肘,“网上求医”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患者:常常有问无答,很多是滥竽充数
医生:缺乏直观检查和化验,会误诊误治
主管部门:专家没精力,费用支付难,不提倡也不禁止
男孩患怪病家人网上求救
2006年的元旦,对于哈市道外区团结镇农民刘伟方和他11岁的儿子刘震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不仅是因为这个元旦,他们全家首次在医院———儿子的病床前度过,更是因为这一天,他们全家满怀希望地向世界各大医疗网站发出了急救信息,希望有神医能治孩子的怪病。
5日,记者在哈医大一院ICU(重症监护室)病房见到了刘震和他的家人。病床上的刘震脸色苍白、身体虚弱,鼻子里插着呼吸管。刘伟方一提起儿子,眼圈立刻红了。他介绍说,儿子今年上初中一年级,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身体也很健康。去年10月7日早上,刘震起床穿衣服时,突然喊头痛,随后就出现了呼吸困难,进而昏迷。他们夫妻俩马上将儿子送到哈市第七医院。院方对刘震进行了紧急抢救,孩子虽然苏醒过来了,可还是不能自主呼吸,必须依靠呼吸机。由于孩子病情严重,医生建议家属将孩子送往更大的医院接受治疗。刘震的父母将孩子送进了哈医大一院,医护人员接诊后,直接把刘震送到了ICU病房。在随后的治疗中,刘震病情逐渐稳定,但仍需依赖呼吸机才能呼吸。虽然做了各种检查,但仍没找出导致严重抑制呼吸的原因。
在医院,记者见到了刘震的主治医生王洪亮,他介绍说,现在孩子的病情已经比较稳定,他们对这位重症小患者非常重视,不仅请来省内各科权威专家进行现场会诊,还与外地专家进行网上会诊。但因为刘震刚入院时病情极重,头部和颈部的核磁共振等多项检查是在病情稳定后进行的,因此导致严重抑制呼吸的病因始终不能确定。刘伟方告诉记者,他们全家已向世界各医疗网发出了求救信,请求“神医”破解儿子的怪病。前几天,他还找朋友将孩子的病症翻译成了英文,发给了国外几家知名医院,虽然现在还没有回音,但他们坚信一定会有“神医”能破解刘震的怪病之谜。目前,患者家属已收到了一些回复,其中,一位老中医认为孩子得了一种罕见的格林巴氏综合征。
患者:“网上求医”褒贬参半
身患重病、命悬一线的刘震,希望能在网上碰到好运气,期待奇迹的出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病乱投医是患者和家属的普遍心理,“网上求医”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遍览天下各种诊治方法,最大范围地向不同的专家咨询,听取众多意见。
5日,记者在哈市某医院见到了有过这样体验的25岁的哈市市民李丽。据她介绍,前年,她被诊断子宫壁的滋养层上有个肿瘤。医生告诉她,这类肿瘤一般都能治好,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演变成癌症。经过半年时间的化疗,医生告诉她“情况趋向良好”,但三个月后,复诊的情况又不理想,这时李丽开始怀疑,医生之前对她的病情介绍是否有所保留,并为此苦恼不已。在一位朋友的提醒下,她开始上网了解更多的情况。李丽告诉记者,她只在网上输入“滋养层肿瘤”几个字,就有200多个对这种疾病有诊断研究的医疗网站出现。在网上,李丽详细输入了病情资料,并比较很多医生对这个病的不同意见,甚至她还找到同样的患者,通过聊天室交换情况,“我发现这种‘滋养层肿瘤’通过正当治疗完全可以康复,打消了我原来的顾虑。现在我都快成这方面的专家了,我把通过互联网得到的信息跟自己的病情做比较,并随时和诊治医生沟通,目前我的病情已经得到了控制。”
然而,哈市市民肖先生“网上求医”的遭遇却令他非常生气。据肖先生介绍,一次,他和一位同事到绥芬河出差,那位同事初到时水土不服,大量掉头发,到当地的医院查了几回,医生开了些药也没什么效果。精通网络的肖先生就想到在网上替同事想办法。肖先生在网上挑了二十多家医院,一家家仔细地贴上留言,结果苦等了半个月后,大部分没有回复,仅有四家医院有回信,其中有两封称肖先生介绍的情况太简单了,要求把问题再说详细一点儿,还有一封要求肖先生的同事到医院做检查,另外一封信则很直白地向肖先生推荐自家产的特色生发药物。
谈起“网上求医”的经历,肖先生说:“选择‘网上求医’就是图方便快捷,但现在部分网站上有大量的患者求医信息,却没有医生解答。有的十天半个月才有回音,有的回复根本就是答非所问,有的甚至是一些垃圾广告……这样的‘网上求医’完全是滥竽充数。”
主管部门:既不提倡也不禁止
哈市卫生局医政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在谈到“网上求医”时说,目前由于网络管理仍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即使最好的网上医院也远远达不到理想的要求。而且目前各大医院的专家每天忙自己医院的事情都精力不够,很少有时间上网。另外,网上医疗的费用支付等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所以,一般的大医院并不重视网上医疗的建设。同时他也承认,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一旦发生医患纠纷,医生存在误诊误治的情况,将给患者造成伤害。所以,作为医疗主管部门,目前对“网上求医”既不禁止也不提倡。
随后记者登录了省内一些大医院的网站,发现大多数医院在线内容只是简单的图片和简介,甚至只限于介绍一下院长是谁、科室设置等,没有规范的医院窗口,更新速度更是慢得惊人。记者在哈市一家大医院的BBS与版主交流时,那位版主竟告诉记者,因为技术人员与临床医生脱节,无法利用网络发挥普及健康知识的优势,院方已决定取消了BBS,患者也就无法在网上发帖看病了。
此外,一些医生认为,“网上求医”局限性较大,可能使医生无法做出正确的诊断,因此不认同网上为患者看病。哈市某大医院心脑血管方面的专家夏教授告诉记者,看病需要询问病史,然后进行望、触、扣、听等身体检查,还要结合有关的辅助检查,最后做出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网上求医”只是根据病人提供的表象和有限的资料来做出诊断,疾病是千变万化的,病人的感受不一定都正确,而且相同的症状可能源于不同的疾病。他举例说:心悸是心脏疾病的最主要症状,但出现这种症状的有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炎等,要诊断起码要有心电图。这时如果在网上诊断,很有可能会误诊误治。而且在网上,医生不能进行身体检查,不能看到CT、X光片等影像学的资料,这些因素都可能使医生无法做出正确的诊断,所以,一些医生为了自己的名誉,也轻易不到网上为人看病,更别提名医了,这也使“网上求医”更加有名无实。
“网上求医”: 期待名至实归
刘大伟是哈市某专科医院网络信息部的负责人,他们医院开展的“网上求医”已经有一年多了,谈到开展“网上求医”的体会时,刘大伟坦言,“网上求医”是根据病人提供的表象和有限的资料做出诊断,缺乏直观检查和化验结果,因此要确诊病人患某种疾病,还是有一定难度,存在一定障碍。要想确诊最好还是医患双方在医院面对面进行。但网上求医”本身仍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比如,现在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等,其实借助网络,改变传统的、不对称的医患关系是极有可能的。目前是医生掌握专业知识,患者的治疗过程几乎全部由医生单方面决定,而有了“网上求医”后,对于明确诊断的疾病,病人可以参与选择治疗的方案,与医生探讨用药的过程,这对病人就医无疑是一大进步。
一些专家认为,一方面,借助网络的迅捷,“网上求医”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患者,同时也可能改变目前我国不对等的医患关系,但是因为它本身不规范,存在很多局限性,因此,希望有关部门在今后能加强管理,使它更规范,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生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