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昆明2月26日电(人民日报记者冯春梅 新华社记者刘永华) 这是一场关于病毒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SARS病毒和禽流感对人类的威胁。
一名中国军人在闪光灯下侃侃而谈。他的研究成果打动了与会专家学者。
他,就是成都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范泉水。
潜心科研15年,42岁的范泉水在动物病毒和生物毒素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先后有4项成果填补国际空白,24项成果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瞄准世界前沿的目光
文质彬彬的范泉水喜欢蹦极。他说:“我喜欢挑战极限。”
1989年,范泉水从原解放军兽医大学病毒专业硕士毕业,主动要求到地处云南边陲的成都军区原军马防治检验所工作。有人笑他错进了“小作坊”,他却满怀信心:“小舞台也能做出大文章。”
参加工作不久,报纸上一则消息吸引了他的目光:据世界卫生组织通报,全球每年因各种传染病而死亡的人数约占30%,而新的传染病仍在不断增加。
瘟神不除,人类不宁。范泉水开始了对野生动物传染病的研究。
那年,桂林一个养虎场突发疫情,20多只老虎死亡,心急火燎的场主千里迢迢找上了门。一头扎进实验室的范泉水发现,罪魁祸首是猫传染性鼻结膜炎病毒,这是一种在文献记载中老虎从未感染过的病毒。对症下药,范泉水扑灭了疫病,获得了当年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冬去春来,范泉水在科研的道路上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研究了鸭冠状病毒,第一个获取了老虎感染猫传染性鼻结膜炎病毒,第一个进行了熊、貂、小熊猫、果子狸等野生动物主要疫病病原生物学研究,先后发表相关论文110多篇……
2003年,SARS肆虐。世界卫生组织邀请范泉水参加联合工作组到广东、香港等地调研。他以渊博的学识征服了各国病毒专家,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推荐他担任西太平洋地区的干事,范泉水一笑置之:“我的事业在中国。”
构筑生命的“防火墙”
医者父母心,群众的生命健康时刻牵挂着范泉水的心。
那是一次偶遇。1997年夏,范泉水在江西鹰潭龙虎山采购蛇毒时,遇到了一位两手各缺一指的老人。老人的两个手指是在捕蛇时被五步蛇咬中,迫不得已才挥刀断指求生的。
范泉水的心被震动了……经过调查,他发现我国南方山岳丛林毒蛇众多,军民蛇伤频发。而国内仅有的4种单价抗毒蛇血清,只能解救几种有限的毒蛇伤,而且价格偏高。
范泉水决定,研制我国广谱抗蛇毒血清。
在没有技术资料可参照、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范泉水收集蛇毒数十种,建起了我国第一个陆海主要毒蛇蛇毒样本库。实验中,他每次都要先将近十种蛇毒分别注入用于血清培植的马匹,时限到了再抽取马血化验。由于蛇毒的作用,马对人产生了敌意,一看见穿白大褂的人靠近就又踢又咬。一次,一只腾空而下的马蹄踩裂了他的左脚面骨,至今左脚都不敢使劲。
七年磨一剑,范泉水成功研制出世界上一次性治疗蛇毒种类最多的多价抗蛇毒血清,每支成本仅10多元。他同时研制的《蛇伤综合急救盒》也在部队试装,官兵们遭毒蛇袭击后可即时救治。
作为一名军队医学科研工作者,范泉水的目光始终盯着一线官兵。15年间,他跑遍了云南边防,收集掌握了每一个边防连队和哨所流行病状况,建立了国内首个热带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区流行病学资料库,研究组装了“云南地区部队传染病快诊箱”,成功建立了“我军亚热带山岳丛林流行病学调查及重要传染病侦检及防治体系”,使云南边防部队传染疾病实现了由“治”到“防”的重大转变。
“人活着总要有点境界”
“只要你愿意到玛士公司来干,年薪至少8万美金。”2002年9月,美国商人克瑞克第5次找到范泉水,请他到自己的公司工作。范泉水婉言谢绝。
妻子郭彦萍,曾被单位派到工资是内地10倍的澳门工作,也硬是被范泉水拉回了云南。
作为国内著名病毒学家夏咸柱和殷震两位院士的弟子,从两位年高德勋的长者身上,范泉水感受最深的是:“人活着总要有点境界。”
1990年,他回长春探家。借机,他拜访了导师,索要了10瓶科研急需、自己又买不起的活细胞。细胞需要在37摄氏度恒温下才能存活。为了既省钱又能把细胞安全带回来,他把活细胞绑在身上。火车上,他白天直直坐着,晚上怕打瞌睡就站着,回到昆明,腹部已被玻璃瓶磨得通红,手臂也肿得伸不直,妻子心疼地哭了。他却笑了:“10瓶细胞要1000多元呢,受点累,值得!”
随着科研成果日丰,范泉水名气日盛。可每晚单位里最后熄灭的依然是他实验室里的那一盏灯。多年来,范泉水给自己立下一个“铁规”:每晚必须学习4个小时。年复一年,水滴石穿。他取得的20多项科研成果中,有相当部分不是他的专业强项,有的甚至和所学专业没有直接关联。
耕耘意味着收获。一天,范泉水路过疫苗市场,热情的老板拿出了市面上最畅销的产品。他一看,正是自己的发明。老板吹嘘说:“听说过范泉水吗?云南最有名的病毒专家,我的疫苗就是从他手里买来的,质量绝对一流……”范泉水听着,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