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转折性意义,将勾勒中国经济十一五期间新的发展思路和途径。这些“新”将带动一系列的政策转变,这些政策的新取向将为相关产业带来良好机遇。
从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简称《建议》)内容看,十一五期间中国在消费市场、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战略、区域发展、新农村建设等五个发展方面体现出诸多新亮点,蕴涵着新的商机。
“消费马车”奔跑蕴涵新商机
《建议》强调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意味着中国经济在经历出口拉动型、投资拉动型增长之后,十一五期间开始注重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三架马车”——消费的拉动力,开始以扩大内需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经济增长逐步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内需与外需共同拉动的转变。消费无疑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中国的消费品市场将迎来新一轮全面启动。十一五期间,中国收入分配制度面临重大转折,社会分配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政府不但从宏观政策上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的结构,还将从税收改革上进一步减少贫富差距,中低收入群体社会福利的增加将显著提高其消费能力,穷人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将加速消费品市场的启动复苏过程。基础消费品的爆发式需求增长,中西部、东北农村地区的投资消费增长,新消费群体和中产阶层的各类时髦需求增长,医疗、教育、养老改革进程加快,将使得中国本土庞大的内需消费市场复苏,十一五期间中国消费增长速度将在现有基础上明显提高,将缔造出国内最具竞争优势和确定性的产业发展集群。
与居民消费相关的产业将获得高速发展机会。居民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迅速升级,推动旅游、高档和高技术消费品以及信息和国际文化消费因此迅速增长。未来5年,住房、汽车、教育和旅游将成为中国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
国内消费市场的逐步复苏,将给两类企业提供机会:一是鲨鱼型企业,不断收购兼并提高行业集中度,在部分基础消费品、渠道、物流网络等市场实现“垄断”;二是雄鹰型企业,借助品牌和高端路线,避开广泛的价格战和恶性竞争,在部分品质敏感型消费品、奢侈消费品、时令消费品上获得超额利润。
国内消费市场的逐步复苏,使服务业也面临大发展机遇。在经济发展重点从东到西全面铺开的过程中,大中城市的消费升级将向服务升级演变,届时,除消费性服务(金融、医疗设施、酒店旅游等)将迎来更快发展外,生产性服务(金融、数据、设计、运输等与生产相关的服务)也将快速启动。
产业升级蕴涵新商机
《建议》强调中国经济将由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逐步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意味着中国未来产业发展将取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将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经济,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新能源、环保和装备三类产业发展导向将出现引人瞩目的变化,新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政策、环保产业政策、装备工业扶持政策,也将是新时期产业政策中最令人瞩目的新动向。可以预见,新能源、环保、装备制造业等都有可能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
新能源:《建议》强调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节约清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将把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再次提到议程上来。能源价格的提高,对能源浪费的抑制,都将为与节能、新能源、替代能源和能源开发相关的产品和行业提供机会。太阳能、核能、风能等产业的投资将得到大大提速,产业前景值得关注。
环保产业:环保行业整体将面临大发展机遇。循环经济客观要求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因此各种资源(水、热、油、气)价格上调将是必然趋势,低耗能、低污染的机器设备(包括汽车等个人消费品)开发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
装备设备业:经济增长模式改变对相关装备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专用装备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在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军工等方面的新型设备将会有较多的政策优惠与发展机遇。受惠行业还将包括电网设备、铁路设备;清洁高效发电装备、海洋石油工程装备、数控机床、新型纺织机械等领域。
自主创新战略蕴涵新商机
《建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而此前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首次写入中共中央的全会公报——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国对自主创新的特别强调,意味着自主创新将由理念上升至运筹层面,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进行部署实施。自主创新将成为中国强国的新战略。中国将掀起一股自主创新浪潮。
《建议》明确提出企业是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将成为十一五期间产业政策扶持的重点。今后,企业将直接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一改过去政府总是把研发经费拨到高等院校研究院的“老一套”。
目前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并且其中1/3是落后技术的产能,用信息技术来改善传统产业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的优势企业、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级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且在相关领域拥有技术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装备和零组件已具备进口替代效应的创新型下游产业等,都可能成为未来投资的重点流向。机械装备工业,水泥、电解铝等等这些看似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业,如果其中有公司开始向自主创新能力或者新技术发展,同样可以带来机会。此外,类似医药、电子、IT等领域都存在着重大的创新和进步空间,对其中有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的重点投资值得关注。
区域化发展蕴涵新商机
《建议》提出,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中国首次把以经济区发展为内容的区域规划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意味着中国经济空间格局在经历了26年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发展之后,市场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将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国开始从省份经济真正迈向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整合将成为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支柱力量之一。
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经济联系紧密地区为对象的具有约束力的空间规划。通过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从而破除行政封锁,为区域统一市场甚至全国统一市场的最终形成扫除障碍。这将为产业跨区域扩张发展创造机遇。
十一五期间,将有三大新的重点区域发展值得关注:
一是天津滨海新区。《建议》提出,“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意味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被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天津滨海新区将成为天津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呈现出巨大的潜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海峡西岸。《建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海峡西岸”写入《建议》,这也是“海峡西岸”第一次写进中央文件,成为《建议》的一个亮点。意味着地处海峡西岸的福建在整个全局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支持海峡西岸发展,为福建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发展平台,有利于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
三是成渝地区。据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9月中旬介绍,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将成为区域规划的重点关照对象。将成渝地区列入十一五规划,显然是加快西部发展、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一步。成渝地区将由此获得良好的发展契机。
新农村建设蕴涵新商机
《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意味着中国农村建设继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3年开始农村税费改革之后,迎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重大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中国农村建设的方向。
新农村建设相比较过去单向的政策而言,是系统性、综合性的政策。新农村的内涵本身即蕴涵着新商机。新农村的内涵至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其中,“新设施”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预计国家将会采取更多的新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如通过财政补贴、城市支持等“外力”方式来解决农业问题。农业产业化较高的公司可能有高速发展的机会,值得期待。此外,注重解决农民收入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大力支持农村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有可能保持较快的增长,农村消费市场有望成为一个新的增长亮点。这对释放部分工业产业的剩余产能有很大裨益,也为向消费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一个契机和起点。
中国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则预示着未来中国产业发展的两大主导方向:一是以中西部、东北、农村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将成为国家财政重点扶持的对象;二是三农问题至关经济全局,意味着农业相关的制造产业集群,以及与农民收入相关的基础消费产业集群,将可能在十一五期间获得较快的发展机遇。本报记者:黄庭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