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后渚古道上发现的一宋代石刻一直是个谜,当地人表示,石刻可能已毁于炸石基建中。没想到这个谜底竟藏在一本杂志之中。“这里曾出土宋代沉船……”站在后渚海边,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指着古船出土时的方位。
2006年2月22日中午,记者随同林少川、泉州海交馆刘志成先生,一同探寻刺桐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千古谜团。
石盘道宋代石刻被毁?
走在如今已被水泥铺盖上的古石盘道,刘志成先生向记者介绍,古道边有一块巨大的黑石,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乌石盘”。
得知我们来探访“乌石盘”宋代石刻,村民陈景坤热情为我们带路。路上,林少川所长随手从地上拾起了一碗底,细细一瞧,竟然是宋时的瓷碗碎块。林所长不禁感叹道:俯首可拾千年的历史,足见宋元时期的古道繁华。
乌石盘到了!可惜它早已斑痕累累。原来,曾有人想打乌石盘主意,从它身上卸下石头来基建用,不过由于石质坚硬不容易采石,加上石头纹理色调不适用,也就收手了。但乌石盘也因此残缺了。
陈景坤从家里找来了一把锄头,耙起覆盖于乌石盘上的野生植物与泥土,苦寻无果。最后,目光守定在乌盘石残缺的部位,认为石刻极有可能已经被炸石行为所毁。
刘志成介绍,当年石刻还曾进行了拓片,可惜有的字迹依然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有的人猜测,石刻可能还在,只不过被杂草覆盖了,要雇人花大半天的人工进行清理,也许能再寻见?
后渚宋代沉船发掘
宋元时期,泉州对外贸易极其繁盛,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的后渚港是海上丝路的鲜活见证。
1974年,当人们在后渚发掘宋代古船的同时,还发现了宋元时代的古码头。
话起当年宋代古船的发掘,当地许多村民依然记忆犹新。一位老大娘说:“那时,发现有许多烂木板时,还吓了一跳,以为是有的土匪死了,被装在棺材里直接扔进海里。后来考古的来了,才知这些不是棺材板,而是宋代沉船。”
林所长介绍,当年庄为玑教授来到后渚,遇见了一位老人,老人说,海底不断有一块块的木板出现,庄教授判断可能是有一艘沉船在底下。
可惜的是,此次来到后渚后,听这位老人的儿媳妇说,她的公公已于11年前过世了。
宋代石刻之谜
后渚乌石盘上的宋代石刻,短短20多年后,如今竟然已难觅踪影,大出学者们的意料。
这上面究竟写了什么呢?“仅一个后渚港,有四条通往泉州城的古道,还有另外一条水路。”刘志成先生向记者介绍。
原来,泉州文史学者黄天柱、刘志成先生早在1978年曾就后渚港通往泉州古道进行了调查,在实地中得出其古代线路有四条陆路,一条水路。
后渚港通往泉州城的古道上,要经过看头、梅岭关、双路口等城寨,也就是当时的关隘、哨所之处,这是一条古代后渚通往泉州东门的大路,古时泉州官衙就设在东街,当时属于交通要道,在险要之地设立城堡是合理和必要的。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在后渚港通往泉州的古道上,有一段“石盘道”,上面有石刻,最早的发现者系当时厦门大学的庄为玑教授。1978年,泉州文史界人士陈鹏鹏曾带黄天柱、刘志成前往实地踏勘,黄、刘还合写成《后渚港通往泉州古道的调查》一文,登载在《泉州文史》1980年第4期。
该文说:“后渚村西北山坡,通往泉州城的古道旁,有一块大岩石,因年代久远,通体发黑,故称‘乌石盘’。上有阴刻碑文三行,碑形长47厘米、宽33厘米,字大5×6厘米,字迹漫漶不清,经过刷洗、拓片,隐约可辨:
第一行:曾官喜第二行:缘贷修路第三行:时通时放合助曾奇眘”(表示字迹无法辨认)
人们不由产生了疑问,第一,“乌石盘”石头上刻的人名是谁?
第二,后渚港通往泉州古道上出现的“看头”地名,这是什么意思呢?
“卖狗假穷”的故事
石刻上的人名究竟是谁?考证上有难度。
根据文史界人士黄天柱与刘志成的调查,后渚有曾姓,祖从泉州迁来,原祖上大祠堂在龙头山,因为族谱被焚,老辈相继去世,迁徙的时间也不知道了。
至今,村中人仍在说着乌石盘上有仙脚印,还流传一个“卖狗假穷”的故事。
说是曾姓祖上有一叫曾章官的,他虽然很富有,可是却“卖狗假穷”。
那么,这位曾章官是否就是修路石刻上的“曾官”呢?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西山杂志》破解谜底
清代东石蔡永蒹手抄本西山杂志里,有一段《后渚》史料,解开“石盘道”宋代石刻与“看头”地名之谜。
泉州学研究所林少川所长介绍,今人仍疑惑的,其实清代蔡永蒹早就有记载并注解了。根据近200年前《西山杂志》里就有关于《后渚》这一条目的记载———
《后渚》条记载:后渚即桃花山后之窟沼也,北有回流汇集于斯,善积泥沙,故曰储也,即渚之称者。其地唐宋以来之航澳,东石林灵常至此,与琉互市。蛮人不知航,多从此西行艰也。宋大中祥符壬子科进士曾愈,司蛮舶之官,沿途盖之石矣,故曰石盘道。迭有修造焉。南宋淳熙李时放昆仲、曾琳缘之修,利于行人也。自宋绍兴之后,设立官站,曰“看头”。蛮商过之,皆须两银,故时人讥为“看头钱”也。元明之际,倭寇也,后渚已置为铺矣,置望台,以惕倭祸焉。
“石盘道”原来是宋大中祥符壬子科进士曾愈官捐修的,“曾愈,司蛮舶之官,沿途盖之石矣,故曰石盘道”。
后又有“南宋淳熙李时放昆仲、曾琳缘之修,利于行人也”。
现存石刻原来是宋刻,属于珍贵文物。
石刻上漫漶不清的“曾官喜”,原来就是宋代的“曾愈”;而“时通时放曾奇”,则应当补正为“李时通李时放曾琳。
另外,“看头”在手抄本里亦有体现。
原来,“看头”的得名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
“宋自绍兴后,设立官站,曰‘看头’。蛮商过之,皆须两银,故时人讥为‘看头钱’也。”
根据林少川考证,石盘道上的宋道石刻之谜已迎刃而解,看头地名也有了典故,可惜的是,看头古地名犹存,而宋代石刻已难觅踪迹,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近千年的古道之缺憾。
林所长赞叹,一部西山杂志,解了后渚石盘道宋代石刻之谜,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鲜为人知的典故。
早报记者朱彩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