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有奖评新闻
有人说,志愿者是青年人的事,北京志愿者协会就由团市委领导。然而在“2005北京十大志愿者”评选中,年逾古稀的老人感动了评委,在“十大志愿者”中占了3席。
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司堃范今年74岁,曾是朝阳医院外科护士长。这位名人退休后,融入社区,义务为老人家庭护理,在服务中,她获得快乐。她这句唠家常般的话那么普通,却耐人寻味:“我现在为什么活得这么好,就是因为每天快乐地做着志愿者。”
“指路大王”77岁了,在东直门外,风里雨里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为给来京的外国人指路,古稀之年他学起了英语。
久病床前无孝子。给敬老院里病在床上的老人理发要跪着、趴着,这是许多子女都做不到的事,可72岁的赵德瑞做到了。而且,这些老人与他非亲非故,感动之余让我们这些青年、中年人脸颊发热。
写到这里,记者想到了雷锋的一句话:“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老人们怀着发挥余热的理想,投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为青年一代做出楷模。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老人们志愿服务社会的理念就像一颗种子,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舒青、发芽、长叶、开花,年轻的后辈们跟了上来,“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社会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司堃范:孤寡老人的“南丁格尔”
“我做护士的时候就发现,生病住院对那些缺少亲人照料的孤寡老人来说是个大难事儿。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就琢磨着,等我退了休,一定要利用护理的一技之长,去照顾那些孤寡老人,好让他们高高兴兴地多活上几年。”“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原北京市朝阳医院外科护士长司堃范是这样说的。
1988年从医院退休后,她骑着一辆自行车把团结湖社区的孤寡老人情况摸了个透,从此社区的29位孤寡老人有了自己的“南丁格尔”。
社区的关奎印老人瞪着眼对头次上门的司堃范嚷嚷:“你什么事?”“关大哥,我是您街坊,来给您量量血压。”“我血压从来都不高!”结果一量,老人高压200、低压110。司堃范赶紧跑回家取来老伴儿的降压药给他服下。以后,司堃范一天两三次地往关奎印家跑,给老人送药量血压。很快,关大爷就把司堃范当成了亲人:“我的后背又疼又痒,护士长能不能给看看。”
18年来,司堃范为社区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提供的家庭护理多达7600多次。司堃范每月可以领取100元的劳模补助,她用这笔钱把5位退休老人的药钱全“包”了。2000年,司堃范组织社区内独居老人组成了“独居姐妹互助组”,每月5日聚在一起活动,平日里互相串门聊天,谁生病了还一起去瞧瞧,或者给送碗面。2005年,“司堃范为老服务热线”开通,虽然有20多位志愿者帮忙,但司堃范上午、下午都要过去“瞅瞅”。不少电话都是询问医疗问题的。司堃范把朝阳医院各科专家的电话号码都带着,遇上自己不了解的病症,先问专家再回答。
前些年,司堃范骑着车,一天能探望好几家孤寡老人。时至今日,76岁高龄的她依然“保证每个月能去看望每位孤寡老人一次。”“剩下的事我就得发动我们的志愿者去做了。”
在“全国首届公益之星”、“朝阳区志愿者形象大使”司堃范的发动和感召下,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的学生们已连续5年为老人们做按摩、拔火罐;朝阳医院、团结湖医院、水碓子医院、京东中美医院的青年志愿者纷纷加入照顾孤寡老人的行列……
谢亮:为行人指路,我快乐
许多人都有过问路和为人指路的经历,在东直门外长途汽车站上,一位77岁的老人把指路这件平常小事做成了一件不平常的事,他就是被人们称为“京城指路大王”的谢亮。
今年77岁的谢亮家住东直门十字坡社区,是东城工商分局的离休干部。2000年夏天,谢老感受到一次向人问路被冷遇的经历,“三次问路,对方理都不理,太让人寒心了,我就想今后有人问路我决不能这样。”说干就干,2001年9月24日,谢亮在东直门外大街西侧第一个十字路口的西北角立下了“义务指路点”的牌子,开始为行人义务指路。当年冬天,东外交通枢纽动工建设,64条交通线路半数挪站,许多人找不到车站,行人急,交通秩序也乱。谢亮的“义务指路点”前,经常是里三层外三层,有人统计过,最忙碌时,谢亮每分钟要给行人指路近30次,一天要给3000多行人指路。
这一干就是5年,无论冬夏不管风雨,谢亮每天在指路点上至少5小时。太忙了顾不上回家,他就带着午饭来。为了更快捷地指路,谢亮每天白天指路,晚上编书,用了3年时间把全市5000多个公交车站、大学、医院、公园、游览景点、外国驻华使馆、各省市驻京办等分成三大类、72部类,编成三大本指路手册。
70岁前对英语一窍不通的他,在指路、编手册的同时,又自学了英语。从去年4月开始,谢老的“义务指路”牌换成了汉英双语书写,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谢老开始用流利的英语指路。
谢亮给外国人指路,影响了东直门一带不少黑三轮车的“生意”,他们拉上不熟悉路的外国人,收费比对中国人高出几倍。对黑三轮车夫的辱骂、恐吓,老人不屑一顾:“我这辈子打过上百次仗,不怕他们!”
记者了解到,5年来只为自己放过四天病假的谢老,今年2月病倒了。现在还在医院中的他对记者说,我已经好了,马上就能出院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去。为行人指路,我快乐;为奥运服务,我光荣!在他的带领下,数以百计的人参加到义务指路中来,最多的时候有43位志愿者在同时工作。
赵德瑞:“身体不倒,永远干下去!”
“25年了啊……”70岁的赵德瑞老人手里握着一把弯月状的剃刀,不时地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它已经成为了我的老朋友了。”
1980年,平谷区夏各庄镇有了一个小敬老院,大概住了六七位孤寡老人,此时的赵德瑞还是夏各庄信用社的一名职工,工作地点离敬老院很近。
“当时敬老院看到老人们头发长了不方便,就想找人给理理,结果出钱找到一个理发师,听说是给老人理发,说什么都不干。”赵德瑞回忆道,“我当时就决定给他们理发。呵呵,结果一理就25年多。”
从此,每逢月末的休息日,赵德瑞就会带上1把剃刀和当布(用于磨老式剃刀的长条厚布——编者注),蹬着自行车去敬老院给老人理发。当时赵德瑞的家离敬老院有30多里地,“大概每次骑1个多小时吧,风雨无阻。”老人平淡地说着。
1993年,赵德瑞退休,成为了“全职理发师”,每个月定时去给老人理发。敬老院从最初的六七个人发展到了将近百来号人,赵德瑞的理发工具也扩大到剃刀六七把,当布3块。
给普通老人理发还比较方便,但给身体不方便的老人理发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2005年去世的82岁的王志老人常年卧床不起,从1983年到去年去世,一直都是赵德瑞给他理发。谈起给他理发,赵德瑞至今记忆犹新。
“每次给他理发,都得先爬到床上把老人给扶起来,在床边上靠好。我就这么跪在旁边给他理发。基本是理哪边就跪哪边。”赵德瑞边比划边说,“理完还得修修,还得刮胡子,这时我就得爬下床,蹲在床边给他刮,旁边还得有人给扶着。”因为床不高,每次理发都让赵德瑞累得腰酸背痛,非常辛苦。
由于敬老院排队理发的老人多了,每次都会遇到老人们边上厕所边理发的情况。老人们在便盆上蹲着,赵德瑞就在老人背后理发,从不介意。
赵德瑞已经72岁了,当年的“小赵”成为了“老赵”。尽管身体不太好,但赵德瑞为大伙服务的热情依旧和25年前一样,那么坚定:“只要身体不倒,我就要永远干下去!”
与3位古稀老人同时入选“2005北京十大志愿者”的,还有来自不同行业的7位同志,他们的事迹同样感人。
田坤:律师进社区调解邻里纠纷
31岁的田坤是北京清朗律师事务所专职执业律师。两年多来,他不仅热心普法,还深入社区调解邻里纠纷,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创造社区和谐环境。
田坤从2004年开始到北京市96156社区公共服务热线进行志愿法律咨询,至今解答咨询电话1200余个,接待当面咨询100余人次。2005年,田坤在劲松等多个街道办讲座,培养和提高社区居民法律意识,使社区居民的一些纠纷解决在萌芽阶段。同年,他还编写了15万字的《教育法律六方关系图》,并在一些中、小学举办不同内容的公益讲座。
张大诺:首创为聋人撰写的声谱
33岁的张大诺是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编辑。从1993年大学毕业至今,十余年间从事了大量志愿服务工作。
2002年至今,他对十余位绝症病人进行了最长为半年的临终心理关怀;在国内首创了为聋人撰写的声谱;用六年的时间鼓励和帮助农村一青年写成了《假如我能行走三天》一书;曾挽救有自杀倾向的中学生近十名,资助失学儿童十余名,发动并率领一所学校的学生录制300余盘有声读物,捐给盲校。
赵普:“大使”募得善款数百万
34岁的北京电视台主持人赵普还有一个“职业”——“北京希望工程大使”。“我想我应该做好一名志愿者”,这位“大使”带着使命与责任,3年来为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募得数百万元善款,义务策划并制作完成了数百分钟电视片。
2003年,赵普历时数月为希望工程创作一本呕心之作——《募的》,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纯粹以公益募款为写作动机和终极使命的书。该书的4万余元版税以及吸纳的捐款26万余元都用于建立了“希望工程大使基金”。2004年6月,赵普发起组织了“北京电视台主持人爱心团”,目前每位团员捐助了两名小学生,还为乡村女教师捐出130多套出镜服装。
剑飞:编写《防艾知识手册》
45岁的北京艺达印章有限公司负责人剑飞钟情社会公益事业,几年来多次到学校、社区等地宣传普及艾滋病知识。
2002年起,她将大量艾滋病方面的新闻报道剪贴起来,供周边人群阅读。2004年和公安部预防控制艾滋病协调小组策划了向高危人群赠送预防艾滋病书籍的活动;当社会上不断出现以传播艾滋病为掩护手段实施犯罪的事件时,她协同公安部预防控制艾滋病协调小组编写了《公安民警预防艾滋病知识手册》,送到全国民警手中。
姜迅生:31年献血20800毫升
49岁的姜迅生是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化工处高级工程师。献血、扶贫支教、资助失学儿童、救助流浪老人、帮助残障人士工作、为贫困山区学生募捐,他在这一项项社会公益事业中践行着“一辈子做好事”的理念。
他从1975年参加献血,至今总献血量达20800毫升;2004年参与筹备西城区无偿献血志愿者俱乐部,还在中华骨髓库报名捐献骨髓,并向中华骨髓库捐款一万元。他参与创办的民间助学组织“希望大地助学工作室”,有成员200余人,资助儿童260多名,资助资金4万多元。
刘默涵:贫困生筹款资助贫困生
22岁的刘默涵是北京大学学生,父亲早逝,母亲多病。在好心人的资助下,刘默涵2003年考入北京大学。她带着感动回报社会,播撒下一颗颗善良和爱的种子:
多次参加民工子弟学校支教,组织义卖为民工子弟学校筹款、募集图书;到国家博物馆义务讲解;组织义务献血;开设社区英语课程、国学讲座等。此外,她还筹款12710元设立了“默涵助学金”,已资助石家庄市贫困学生41名,帮助4名学生找到长期资助。
郝悦:自费办讲座普及手语
23岁的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学生郝悦用自己所能服务社会。为让更多的高校学生学习手语、了解聋人,她自2002年开始,在没有一分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大学四年中利用周六日休息时间,在20多所高校举办高校手语讲座80余场,为数千人普及手语知识。她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和慈善机构的朋友们一起到孤儿院,给孤残儿童们带来快乐和知识,让他们感受到亲人的关怀。
时评
闪光,不问年龄
老幼病残,向来是志愿者关爱的对象。但志愿者行列中,那些古稀老人的身影弥足可贵。
他们为社会奉献了大半生,但是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到了该颐养天年的时候,他们仍然为社会和他人提供着服务和帮助。精神高原这片灿烂的夕照,把我们这个世界渲染得更加和谐、美好。
许多人认为志愿者行动是年轻人的事儿,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在扶贫济困、兴教助学、帮老爱幼、维护交通及社区卫生治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着和谐社会的建设。
我们在慨叹现代社会纷繁芜杂,价值趋向更加多元的同时,应该感谢这些老龄志愿者,他们给社会带来的是“呼唤和提倡”,是“警醒和提示”。老年志愿者们公而忘私、老有所为、乐于奉献的志愿精神,对于某些“自私、索取、自我”的年轻人,是一种最好的垂范和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这个论断更获得了最新的诠释。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者的精神内核。无私奉献必然带来友爱互助,友爱互助必然推动社会进步。
当一个人给别人带来幸福的时候,他是快乐的;当一个人能够用最宽广的爱心去对待一切的时候,他是幸福的——
风雨中给身边的人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拥挤中给抱孩子的妇女让出一个座位;跌倒的老人因你的搀扶站了起来,无助的盲人因你的牵手度过了闹市;甚至随手关掉滴水的龙头、拉灭长明的廊灯、捡起乱丢的垃圾……只是举手之劳,但这一丝的关怀,却会带来无限的感动。
所以,任何人都是志愿者,闪光,不问年龄。
李砚洪
网络编辑:张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