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十五”期间,江苏省南京市以观念、体制、机制的创新为突破口,一方面推进优势资源向创新渠道转化,另一方面促进高新技术领域全面开花,一座“创新之城”逐渐显现于长江之滨。
2005年,南京的高新技术销售收入占GDP比重达到30%以上,形成了电子信息与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优势与特色产业。 而技术创新活动,则是推进这一转变的强大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荣和他率领的南瑞继保十年创业,在中国电力系统保护和控制行业屡创佳绩,如今已经占据了国内高压和超高压电网保护设备近半的市场,而在10年前,我国在网运行的500KV继电保护设备,90%都要依赖进口。
到2005年底,南京高新技术企业达653家。南瑞、新华科技、中电光伏公司、金陵药业等企业加强原始创新,开发了电网广域监测分析保护控制(WARMAP)技术、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脉络宁注射液等一批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了产业化。扬子石化公司的“聚丙烯”、“聚烯烃”,南京汽轮电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燃气轮机(规格6B、9F)等都是通过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实现了创新。联创、康海药业、康尼机电等一批企业通过集成创新,突破国外专利或技术壁垒,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达39家,大中型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24个,产学研机制进一步活跃。南京的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由2000年的26.52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47亿元。南京科技创新人才优势在全国位居前列,有专业技术人员近30万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70多人。
南京技术创新的载体也不断完善。全市建设了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23家,总孵化面积5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800家,吸引创新创业人员近2万人。高新技术产业各类园区集聚了全市近60%的高新技术企业,2005年高新区年技工贸总收入达2095亿元。2005年,南京城市科技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五,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的称号。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指出,“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南京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院校资源,二是人才资源,三是中心城市所形成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四是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但另一方面,南京在自主创新方面还存在四大不对称,即: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创新的社会氛围不对称;雄厚的科教资源与成果运用的不对称;院所创新与企业创新的不对称;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与科技服务的不对称。这四大不对称制约了南京优势的发挥。”因此,南京市提出“要集中全市上下的发展智慧,加快把南京建成特色优势明显、引领作用突出、人才名品汇集、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勾画了从“十一五”到2015年南京科技自主创新的宏伟蓝图:首先是突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其次是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或向企业输出智力成果;第三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第四是大力提高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第五是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南京市市长蒋宏坤在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用创新的意识超越自我,用创新的举措打开局面,用创新的机制增创优势,将南京打造成为“创业者致富、创新者圆梦、创优者光荣”的活力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