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我的曾祖父拍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就在大观楼影院放映,新版《定军山》又是在这里首映,这不光是巧合,也是戏曲、京剧和电影艺术之间缘分的延续。”2月20日,新版电影《定军山》首映式上,在片中饰演原京剧大师谭鑫培的其曾孙、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先生如是说。
新版《定军山》由中影集团和星美传媒集团投资1000万元联合拍摄。80岁高龄的谭元寿和吕中、杨立新、梁镜珂等组成了老中青阵容。今年初,该片曾作为亚太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并已受邀作为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中国电影展映”的开幕影片。
据悉,该片2月23日起正式登陆全国数字院线。
向中国首部电影致敬
1905年,由任景丰导演、刘仲伦拍摄、谭鑫培主演的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影院放映,万人空巷。这一年,离狄克逊发明电影放映机有16年时间,离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火车到站》则整整过去了10年。
谭鑫培成为中国第一位电影演员看似偶然,实际上却代表着中国电影娱乐化、商业化的起源。那时,京剧是举国若狂的头号娱乐项目,京剧名角就是当之无愧的明星。很多年以后,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开始了他们的寻根之旅,但经过了漫长的非商业化的崎岖路程,电影和娱乐、商业的结合,再也无法像当年的《定军山》那样简单、自然。
“平凡的人干了不平凡的事,其中自然就会有故事。”导演安战军表示,当年的《定军山》在拍摄手法上受到一些西方国家的影响,但取材却与我国传统的民族戏曲和古典文学相结合,非常符合当时观众的欣赏习惯,使得中国电影一问世便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该片无论是从电影史的角度,还是从保存京剧艺术精华的角度,都极有价值。他表示,此次新版《定军山》采取的是“戏中戏”的结构,完整地记录了中国第一部电影从筹备到选角,再到最后拍摄的整个过程,是对中国首部电影的致敬。
安战军说:“我一直追求的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法就是让电影具有震撼力。现在的电视剧这么发达,凭什么让老百姓花钱去影院?因为电影具有扑面而来的效果,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有冲击力,比电视剧更过瘾,新版《定军山》里也会继续这种风格。应该用‘悲壮’来定义新版《定军山》的色彩。”
《定军山》引发艺术之争
曾经留洋日本学习照相技术的任景泰是京城有名的照相师傅。一个偶然的机会,任景泰参加声震京城内外的京剧名角“谭叫天”谭鑫培的寿诞,便有了将京剧拍成西洋影戏的念头。然而,就在任景泰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一系列事端先后发生了……
新版《定军山》里,不但增加了一位虚构的雅琦格格,几位历史人物的姓名也都有了细微的改动,和5年前那部同样讲述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过程的《西洋镜》相比,故事情节上也有了新的演绎。
据悉,老版《定军山》的胶片早已丢失,最流行的说法是在大火中被烧毁。丰泰照相馆和大观楼都着过火,《定军山》究竟是在何时何地被烧的,谁能肯定那张惟一幸存下来并被广泛拿来当成中国电影百年起源的谭鑫培照片就是影片的剧照?甚至这部影片的拍摄时间和拍摄者,如果细究起来,都还是一个个不好破解的谜团。
因为《西洋镜》,女导演胡安5年来一直在真实性的问题上和编剧黄丹纠缠不清。特别是在谭大师的养女跟人私奔这一情节安排上,两人始终无法相互理解。推翻原剧本作出这一改编的胡安说:“我拍的是故事片不是纪录片,而且现在这段历史也无从考证,在没有办法还原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虚构。”
七分史实、三分戏说
上世纪50年代末,曾有人对丰泰照相馆学徒刘仲明做过采访,那次采访留下了对《定军山》拍摄情况的最详细的记载:“……廊子下借着两根大红圆柱,挂上一块白色布幔。屋内成了谭老板临时起居的地方,他的跟包、琴师、敲锣鼓家伙的,都来了。屋外院子里,把那架号称‘活动箱子’的摄影机,摆在了靠前院后墙边。由照相技师刘仲伦担任拍照(即摄影),他是‘丰泰’最好的照相技师了。虽然前几天练过几回,但真的上阵,仍显得有些紧张。一通锣鼓过后,布幔后闪出一个戴髯口、持大刀的古代武将来,这就是谭鑫培最拿手的《定军山》里的老黄忠,只见他配合着锣鼓点儿,一甩髯口,把刀一横,立成顶梁柱一般……”(引自《中国电影的摇篮———北京丰泰照像馆拍摄电影访问追记》,作者王越)
编剧姜薇介绍,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时长5分钟,如今保存下来的只有一张主角谭鑫培的剧照,而导演任景丰和摄影刘仲伦两个人的资料就更少了。“没有影像资料对创作来说有弊有利,弊端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有利的是观众不会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影片可以在现有资料基础上加入一些合理的想像。新版《定军山》并不是史料的堆砌,而是以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拍摄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而安战军则强调,我们这一版《定军山》不是重拍片,不再是一出京剧,也不想单一地告诉大家某一件事,而是想通过爱情的虚反映理想的实,用七分史实、三分戏说来表现这个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