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在三亚林旺,连片的瓜菜大棚颇为壮观。 记者 张杰 摄
海口晚报网2月28日讯:日前,在三亚市林旺附近的一片西瓜地里,记者见到浙江瓜农牟帮贵,他正打电话订三亚到杭州的往返机票,因为他的爱人要回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
看着满腿泥水的牟帮贵,记者有些惊讶。牟帮贵说,这很正常,和许多在海南种西瓜的浙江农民一样,他的两个孩子都在杭州的私立学校读书。
据介绍,光是牟帮贵所在的乐清市仙溪镇就有2000多人在海南种西瓜,他们之所以收入多、底气足,主要是采用了大棚技术种植西瓜。
“海南是天然大温室,有必要搞设施农业吗?”有人疑问。
专家说,在海南,农业设施的功能完全不同与大部分内地,主要不是提供增加作物生长的光温度条件,而是采用防虫网、薄膜为核心的覆盖技术,主要达到防虫、防病、防雨、保温、调湿及减灾等目标,使产品的安全性和无公害程度提高、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此外,设施建设较为简便,成本降低,在非生产季节或台风时段,还可将设施拆除、储存和移动。因此,设施农业在海南的成本优势也很明显。
前不久,记者去了三亚、陵水、定安、乐东等市县的瓜田,对部分瓜农进行了采访。
在定安定城镇,浙江瓜农林金德正在收西瓜。
记者问:“你的大棚西瓜和附近的爬地瓜有什么区别?”
林金德答:“很简单,爬地瓜每斤九角钱,我的一元八角。”
记者问:“产量呢?”
林金德答:“爬地瓜只收一次,每亩3000多斤,我的可以收三次,第一次就收3000多斤,后两次要低些。”
记者问:“投入呢?”
林金德答:“爬地瓜每亩3000元,我的每亩6000元。”
林金德叫人切开两个西瓜给记者尝,西瓜又脆又甜。从深圳来销售西瓜包装箱的李先生也说,林金德的西瓜品质好,销到东北、北京等地。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专家李劲松介绍,目前在海南已开发的有每亩投入2万元~3万元的钢骨架设施大棚;每亩投入4千元的竹木结构简易经济型设施大棚;每亩投资仅千元的设施小拱棚等。如果仅配套地膜滴灌栽培技术,每亩仅需投资几百元,若配合使用专用施肥配药器还可大量节省肥料、农药。
李劲松还说,初步统计,使用设施大棚,不仅可以减轻农业气候灾害,还可以节水50%以上,省肥30%以上,减少农药使用30%以上。
在三亚市的一片示范田里,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曹兵说,目前,在海南热带高效农业面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刻,反季节瓜菜进棚工程势在必行。曹兵认为,设施农业对于提升海南农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都十分重大。
据介绍,著名哈密瓜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也极力提倡在海南推广设施农业。
推广还有难题
以防虫网、滴灌为核心的简易设施农业技术,可以更好地发挥海南瓜菜“早、优、特”的优势,但在推广实践中,还存有不少问题。
首先是设施农业在海南的认知度和认同度都比较低,不少人以为,大棚生产是在北方才用的,海南是天然的大温室,用不着大棚。
其次,设施农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复合型产业,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
浙江瓜农由于有自己的融资渠道,他们大多不愁资金,但对于海南的农民来说,资金就成问题了。三亚市林旺的村民陈金玉说,搞大棚,一亩两亩没有意思,要十亩以上才有效益,虽然自己想种,但没有本钱,所以只能给别人打工。
技术员缺乏是另一个困扰设施农业的瓶颈。一位在瓜地里劳动的山东农民说,现在很多老板都想投资设施农业,但苦于找不到技术员,只好打退堂鼓。
另外,不少菜农、瓜农反映,由于他们的大棚阻挡了视线,给偷窃者提供了方便。
业内人士认为,扩大全社会认识、建立示范基地、建立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加强技术队伍建设、相应的金融扶持和建立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等,都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报记者孙乐明
:
设施农业:就是农作物保护地栽培技术,它包括地膜覆盖栽培、园艺作物温室栽培、温室无土栽培技术、植物工厂等,是利用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设施,通过改变小气候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现代农业设施主要由框架(镀锌钢管等)、覆盖物(玻璃、塑料、防虫网等)以及配套设备(如加热系统、通风系统、灌排系统、环境调控系统)等几部分组成。(孙辑)(来源:海南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