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房门前禁止小便,请配合,遭弹弓射击后果自负,警告!!!”(图1)“此处禁止乱扔垃圾,否则短子绝生、短子绝生、短子绝生……”(图2)
近年来,此类带有恐吓、诅咒内容的标语出现在大连的街头巷尾。 本报近日就这一现象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9%的参调市民表示看见过“粗暴标语”。
多!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综合市民在热线中反映的情况发现,“粗暴标语”近年正在大连的街头巷尾蔓延开来:69%的参调市民表示曾经看到过内容粗暴、粗俗的“墙头标语”。
参调者顾新岩家住大连甘井子区,作为出租车司机,他每天开车穿梭于大连市的大街小巷。顾新岩说,由于工作原因,他经常能够在路边看到各类粉笔、黑炭直接涂在墙上的“粗暴标语”。昨天,当他在沙河口区黑石礁附近某修车厂修车时,看到该修车厂西南角有这样一条标语——“禁止在此处乱扔垃圾,否则把手剁掉!!!”顾新岩表示,要不是因为自己经常看到类似的标语,看过之后还真会觉得有些吓人。
“不许在此处大小便,否则全家死光光。”去年夏天,有人在沙河口区春柳市场附近的居民楼侧面墙上用红色的笔写了这样一条警示标语,让楼内居民李桂芝大娘觉得很不舒服。昨天,她给本报打来热线电话说,这类恶毒的“诅咒标语”对所有看到标语的人而言都是一种侮辱,尤其是老人。
怒!忍无可忍终于发狠
在读者来电反映的内容中,随地大小便、乱倒垃圾、随处停车是“粗暴标语”直指的三大类对象,标语的涂绘者基本都是市民不检点行为的“受害人”。
综合参调市民提供的线索,记者发现,“粗暴标语”普遍出现在老式居民楼相对集中的地区,居住人口比较复杂。涂写的地方一般集中在墙体、大门等背景地,使用粉笔、黑炭、油漆等工具,采用涂鸦式的手写体,标语内容主要以诅咒、恐吓为主,涂写者多以大个儿的感叹号结尾,以显示自己的忍无可忍。
涂写者的身份成为众人眼中的公开的“神秘人”。记者在几个粗暴标语附近寻找目击涂写者,一无所获。大多数受访居民甚至不愿意加以猜测,“不检点的人本来就很可恨,不吓吓他们不行。”一位粗暴标语附近的居民说。
“肯定是被干扰的市民所为,但这些人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提供线索的参调市民全都不曾看到过“标语作者”现场挥笔。市民们分析,无论是恐吓还是诅咒,毕竟都是不文明的辱骂行为,涂写者应该是在身旁无人时匆忙涂上的。
怪!有人支持“以暴制暴”
尽管92%的参调市民表示,粗暴标语让人感觉不舒服。但是46%的市民认为,这类暴力、诅咒的语言对阻止不文明行为有一定作用。
大连市中山区某房地产公司做销售工作的陈峰今年1月刚购得新车。一天赴客户饭局时发现饭店停车位已满,无奈只好来到附近一处门头店前,刚一下车就被旁边墙上的一条警示标语吸引:“此处不准停车,否则砸车。”自称爱车如命的陈峰立刻移车别处。“我知道他砸我的车犯法,但我绝不愿意冒险。”
在本报调查中,与陈锋心态相仿的不占少数。绝大多数参调市民表示,此类“发狠”的标语是一种受扰者的抗议行为,其作者不可能真的对“违规者”剁手、拼命。但是也许正是由于对粗暴语言的不适,一些有“不文明意向”的人不愿意触霉头,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出现这类标语的地方,大多是由于人们不拘小节的行为相对集中,却又屡禁不止。”一位对粗暴标语作用表示认可的市民说,以前的警示类标语比较模式化,比如“不许乱倒垃圾,违者罚款”,“此处严禁大小便”……人们对此类标语已经麻木。而暴力类的语言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让不文明的人形成心理阴影,这种行为更像是以暴制暴、以毒攻毒。”
议!以柔克“刚”会更有效
“小草有情,何忍踏之?!”近年来,此类措词温情、文雅的提示木板走进了大连的绿地草坪之上,取代了沿用已久的“严禁践踏草坪,违者罚款”。75%的参调市民表示,最喜欢看到有哲理、含意深刻、发人深思的提示类标语。
市民赵女士举例说,几条线路的公交车上已不再用“请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的提示了,而是以“君曾幼年,亦将迟暮”对乘客进行劝诫和交流。“以柔克刚会比以暴制暴更加有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教授认为,解决粗暴标语泛滥,关键在于查找不文明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拿出措施,而不能单纯依靠标语的宣传作用解决城市管理问题。
夏学銮以停车为例,一些地区写着禁止停车,但开车的人并不知道该把车停在哪里,或者就是在就近的地方无法找到可以停车的场所,因此就视标语而不见。一些垃圾问题也是如此,一些乱倒垃圾的现象也与周边垃圾收集容器有限,或设置不合理有关。
“我是距此5米的垃圾箱,别饿我。”市民范先生为乱倒垃圾的地方设计了这样的标语。他说,趣味性标语是人性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非常重要。目前“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这世界上最后一滴水,一定是你的眼泪”等公益广告已经很讲究人性化的措词,这样的标语应该得到进一步推广。记者苏琳于甜甜
实习生李万坤
标语粗暴暴露管理疏漏
“粗暴标语”虽然有效,但终究是有限的,而且其负面效应不容忽视。说其“有限”,是说其只能管住一时,而不能管住长久,其产生的是治标不治本的短期效果,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种暴力语言不仅是一种视觉污染,而且容易给人以误导,因为好多暴力语言是以正面形式和站在正义立场上发布的,而其对象则往往是让人反感而需要贬斥的不文明行为,因此,这样语言很容易给青少年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危害性也就更大。
呼唤文明应该用文明的形式,因此,必须摈弃“以暴制暴”的形式。标语无非起到告知和提醒的作用,起到说明道理、讲清利害的作用,如果采用温和提醒的形式更容易让人接受。如果在驱除一种不文明现象的同时,却把另一种不文明的形式传播出去,那最终是得不偿失的。
说到底,粗暴语言的出现暴露出管理上的某些疏漏,正是因为某些地方管理不到位,才致使不文明行为泛滥,以致让一些受害者忍无可忍而出此下策。因此,要让粗暴语言消失就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找对策。这就需要对不文明现象进行监督、检查与清理,发现一起取缔一起,决不含糊。
据《大众日报》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