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3月1日讯2月27日,多云,目的地———莱州。
今天是“走进烟台新农村”大型系列报道活动首日,从烟台市区去往莱州市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作为老牌的中国百强县,莱州农村的“新”又将体现在何处?是村容村貌的简单翻新,还是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与过去相比,农民生活水平究竟提高了多少?随着采访的深入,这一系列问号渐渐找到了答案……
水村山郭“海旗风”
上午9时,采访车抵达莱州首站———三山岛街道三山岛村。 这是一个典型的北部沿海渔村,港湾里泊着数以千计的铁甲渔船,每条船桅顶端都有一面小红旗迎风招展,宛如蔚蓝色的海面上卷起的一团红云,几只沙鸥穿飞其间,踏浪逐波,让人不由联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码头上没有几个人,村民们大都在忙着整修渔船,叮叮当当的榔头声不绝于耳,噼里啪啦的电焊火花此起彼伏,空气中隐隐飘着一股焊条的焦糊味……村党支部书记施效恩掐着一个烟头,专著地瞧着这支傲首待发的船队,脸上漾起满意的笑容。他告诉我,港口里泊了1000多条渔船,七成以上是本村村民的,清一色的钢壳船,最小的也有185马力,开到舟山群岛捕鱼也没问题。现在是捕捞淡季,大家伙很少出海,等到三月上旬集中出海以后,港口里就热闹了。
在“莱州渔6117”号船上,我邂逅了39岁的“船老大”施锦顺,他正领着两个人整理渔网、索具。施锦顺的船有270马力,配有先进的雷达和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载重80多吨,是2001年花费100多万购买的,船上有8名雇佣水手。说起“船老大”,我印象中都是些水鞋围裙、一身盐碱、饱经风霜的半百老人,而施锦顺的形象却大相径庭:一身干净笔挺的名牌服装、锃亮的新款皮鞋,除了脸部因海风吹袭而略显潮红,举止言谈与成功的城市商人不相上下。他说,现在捕鱼设备先进了,又有帮手,自己出海时也穿着平时的衣服。
听说我要到他家看看,施锦顺爽快地撂下手中的活计,开着自己的白色宝来轿车在前面引路。他的家位于三山岛村新村,这里由村里统一规划建设了460多栋二层别墅,以每栋18万的价钱卖给村民。2003年建成后,施锦顺也买了一栋,连装修一共花了30来万,不算庭院,仅居住面积就达260多平方米。家里实木地板铺地,时尚家具装点,燃油锅炉供暖,整体装修较有品味,不逊于城里人。他的妻子赵艳说,在这住得很舒服,平日里做做家务、帮丈夫卸船卖货,闲来赶赶海,生活很富足。
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我国的海洋渔业资源已日趋匮乏,不少渔业村纷纷将重点转移到水产养殖上。三山岛村的渔民为啥还能够“出海归来鱼满舱”呢?莱州市海洋渔业局副局长施海波为我解开了疑团:
其实,三山岛村也曾是过度捕捞的受害者,比如梭子蟹是莱州湾的特产,可前些年价格曾高得离谱,以致出现了市里招待贵宾买不到一只莱州湾梭子蟹的“传说”。主要原因就是多年的恶性捕捞造成莱州湾渔业资源濒临枯竭。那时,施锦顺和乡亲们甚至一度面临出海赔本的尴尬局面。
从1994年开始,莱州市每年安排放流专项资金,选择活动范围小、洄游率高的海蜇、日本车虾等品种,进行人工增殖放流。经国家、省科研部门跟踪调查,海蜇的投入产出比在1:30以上;车虾的投入产出比在1:10以上。1999年,莱州市又开始放流梭子蟹,当年即大见成效。几年来,莱州市累计投入资金600多万元,放流海蜇苗5.14亿只、日本对虾1.5亿只、梭子蟹314.7万只,累计人工投放海水苗种6.6亿尾。“耕海牧渔”让莱州湾再现虾肥蟹美的“黄金渔场”。
施锦顺证实了这一说法,他说,自己16岁出海打渔,如今已是村里的渔业队长,每年出海近300天,前年赚了50多万,去年也有30多万进帐,其他渔民也都收成可观,这在放流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村里的渔船也越来越多,仅去年年底就增加四五十条。
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许多农村有这样一个怪圈:不少千辛万苦引进的项目,往往刚兴旺几年便因无序竞争、一哄而上等原因,遭到市场无情的抛弃。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在去城港路街道朱旺村的路上,当地干部告诉我:“朱旺村的渔业发展可谓一波三折,可每次人家都‘败’中取胜,这其中的悲欢真够写一部小说了。”
远山如黛,棚舍栉比。下午2时20分,我们步入朱旺村大菱鲆养殖繁育基地。养殖大棚里水花飞溅、蒸汽弥漫。基地负责人是年近花甲的滕家麟,在朱旺村他可算的上一个传奇人物———当初没有他,也许就没有这令全村日进斗金的大菱鲆项目。令人惊讶的是,这引以为豪的大菱鲆如今也成了滕家麟的一桩“心病”。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朱旺村共有1470户,海岸线长达7华里,由于海水倒灌,土地根本种不了庄稼。从1992年开始,村里先后养殖对虾、扇贝,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受赤潮、海水污染等诸多因素影响,养殖一路滑坡,村庄发展陷入困境。1999年6月,滕家麟大胆探索,集体投资25万元从青岛黄海研究所引进4万尾冷水比目鱼新品种———“英国大菱鲆”鱼苗。他们利用地下浸入海水进行大棚试养,边摸索边学习,终于获得成功:当时养殖成本每公斤60元,市场价每公斤180元,每公斤鱼可获纯利120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村民的积极性高涨,养殖大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截至目前全村已建起养殖大棚208个。
然而,随着各地大菱鲆养殖的风起云涌,市场日趋饱和,大菱鲆逐渐由“香饽饽”沦为“大路货”,市场价一降再降,村民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是坐而待毙,还是突出重围?滕家麟和乡亲们再次陷入深深地思索……
朱旺村长期对科技的重视和积累在关键时刻再次发挥了效能。村两委认真征求村民意见,认为必须要加大科技投入。他们出重金聘请了相关专家(包括一名院士、一名博士),其中30多岁的陈肆清博士是被他们从青岛“挖”来的,常驻村里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并在市“双增办”的资金支持下,投资120多万元,建立鱼病防治中心。当大菱鲆市场滑坡后,专家“智囊团”很快想出了养殖品种升级换代的点子———用市场前景更好的半滑舌鳎、条斑星鲽等新品种逐步取代大菱鲆。
在养殖户滕家俊的大棚里,水池中去年投放的舌鳎鱼苗都长到半公斤左右,很快就可以上市了。为保持池水恒温及含氧量,每个水池都有一根粗水管不停地注入经过加温的海水,另有几根插入水中的氧气管不断地吐着气泡。滕家俊一边撒鱼食一边说,这种鱼目前的市场价为每公斤320--340元,效益非常可观。除了本村的两个大棚,他还在龙口发展了6个大棚。他说,自己以前只有高小文化程度,思路窄、眼光低,现在整天和专家教授打交道,与先进技术“掰手腕”,感觉自己的整体素质都得到提升。有了科学技术做后盾,再大挑战他也不怕。
即将离开朱旺村时,村党总支书记滕春竹告诉我,他们正投资50万元积极引进、实验新品种。目前实验的有“俄罗斯鲟”、“欧塔”、“三文鱼”、“具塔”、“南美白对虾”等7个新品种,力争在两年内改善水产品养殖的品种结构,成为莱州最大的海产品养殖基地。
新农村首日之旅短暂而充实:三山岛村让我看到城乡差距的缩小;“耕海牧渔”使我领略为民造福的力量;朱旺现象令我见识科学技术的价值……无论是登海种业公司开着轿车上下班的农民职工,还是长寿村里数十名身体硬朗的百岁老人,莱州农村有太多的新鲜事令人眼前一亮,我期待着在下一站———龙口,有更多惊喜的发现!
走进烟台新农村·备忘手札:
莱州市新农村建设以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活动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构建深入农村、惠及农民的水、路、电、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八大网络”。其中,全市五年开工水利工程5000多项,扩大改善灌溉面积20多万亩,增加蓄水7000多万方,有88%的农民吃上了自来水。加快光电网、电信网和互联网“三网合一”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在全国率先开通“农业科技服务热线”,开辟“小康网”网站等,每年受教育群众达30万人次。目前,该市产值超过千万元的民营科技企业有30家,过亿元的企业4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
今年,他们还将重点抓好四件事:村内道路建设;植树造林;解决村内垃圾、污水乱倒问题;清洁能源推广。(本报记者 张晋 通讯员 吕俊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