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朱旺村大棚养殖的大菱鲆长势喜人
28日,莱州下了一场雪。在料峭的春寒中一路走来,从农民兄弟掩饰不住的喜悦里,我们感受到的是浓浓暖意。莱州籍的市民们,随记者的视线去看看家乡的变化吧——
“船老大”的幸福生活
水母网3月1日讯(记者王晓丹通讯员吕俊峰)三山岛村是莱州之行的第一站。在这个胶东最大的渔村里,生活着63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正值捕捞淡季,三山岛渔港里,密集停泊着的渔船迎接了我们。
“现在村里有700多条捕捞船,全都是185马力以上的钢质渔船,可以跑到舟山群岛。”三山岛村党支部书记施效恩告诉记者,3月上旬,渔民就要大规模外出打渔,到时候,渔港就要热闹起来了。
今年39岁的施锦顺是“莱州渔6117”号船上的“船老大”。2001年,他花100多万购买了一条配有先进的雷达和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渔船。16岁就出海打渔的他如今已是村里的渔业队长,最近几年,每年至少有二、三十万的进账。
三山岛渔民的日子可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滋润”。前些年,由于过度捕捞造成了莱州湾海洋资源的严重匮乏,渔民出海不但不赚钱,弄不好还要赔本。从1993年开始,莱州市每年安排放流专项资金,选择活动范围小、洄游率高的海蜇、日本车虾等品种进行人工增殖放流。
“对一些基础性的开发投入,政府舍得掏钱。”莱州市海洋渔业局施海波副局长介绍,连续13年,莱州实施海上人工增殖放流,财政先后拿出950万元,购置蜇、虾、蟹苗种投放莱州湾自然生长,海洋资源和渔民收入同步增长。去年再次投入250万元,当年促使面临绝产的莱州湾梭子蟹重新旺发,渔民增收4000多万元,投入产出比达到1:16。
生活在这样一个“黄金渔场”,最幸福的就要数渔民了。目前,三山岛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有800多户村民搬进了新居。2003年,施锦顺花18万买下了一栋上下两层共有260平方米的房子。
一条鱼“游”出15个亿
52岁的滕家俊是城港路街道朱旺村人。1999年,他投资60多万开始养殖大菱鲆,成为朱旺村第一批养殖大菱鲆的人。如今,他不仅在朱旺村拥有29个养殖大棚,在龙口还有6个大棚。他告诉记者,最好的时候年收入能达到100万左右。
在1999年以前,莱州几乎没人知道大菱鲆为何物,而在今天,只要你问起大菱鲆,几乎每个莱州人都能跟你侃侃而谈,且语气里满是骄傲。
朱旺村是莱州市第二大村。1998年前后,传统海上养殖业开始滑坡,不少养殖户赔了钱,集体的养殖场也出现亏损。
转机出现在1999年。当时,一种冷水比目鱼新品种———“英国大菱鲆”鱼苗进入了朱旺人的视线,当时大菱鲆的价格是每尾6.5元,由于自然海水的水温条件无法养殖,很多养殖场和养殖户无法接受。经过认真研究,1999年,村集体投入27万,从青岛黄海研究所买回了4万尾大菱鲆鱼苗,在村养殖场进行试养。
让莱州人无法预测的是,1年后,这里将以200万尾的年养殖能力和1000万尾的育苗能力成为全国最大的大菱鲆养殖基地,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
第一批鱼长成后,按当时市场价计算,每斤获纯利60多元,当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0多万元。大菱鲆的试养成功,让朱旺人尝到了甜头,然而想加大投入时,又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难题。
莱州市财政局得知后,当场拍板:给予资金和政策上大力倾斜。村里又投资500多万元,新建13个养殖大棚,一些村民也加入到养殖行业。目前全村有6成村民养殖大菱鲆,带动全市建立了1200多个海水养殖大棚,创造了一条鱼带起一个15亿元大产业的奇迹。
开着汽车奔小康
采访团的汽车刚开进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大院,记者的目光就被一溜停放的好几辆“马6”和“福莱尔”汽车吸引住了。
2004年6月,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一次性购买了30辆“福莱尔”轿车和5辆“帕萨特”轿车,统一挂牌后奖给了35名登海种业的“创业功臣”。目前,公司驻地的轿车已有180辆,其中仅奖出的“福莱尔”就有100多辆。
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的山东登海种业有限公司是莱州市民营科技发展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去年10月,登海种业自育的夏玉米新品种登海3719高产攻关田实产验收,亩产达到1289.8公斤,创16年来的最高纪录。
莱州市的民营科技机构,大都按照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组建。2005年,莱州产值超过千万元的民营科技企业30家,过亿元的企业4家,以登海种业为首的各类民营科技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成为莱州市农业科技发展的一大亮点。
登海种业有限公司董秘于国江告诉记者,目前,登海种业驻地员工中农民占7成左右,农民的生活变化不仅仅在于从小平房搬进了高大宽敞的楼房,也不仅仅在于开上了轿车,更重要的是,来此就业的农民正在悄然完成着从农民向产业工人乃至企业管理人员的转变。
[走进烟台新农村·思路]林建宁: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走进烟台新农村大型报道] 莱州,撬动科技富民杠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