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产品,装修高档的店里卖到980元,一般店面卖580元,多出的400元满足了顾客的“身份感”,因为顾客对“专业线”产品的不了解,这成了美容院暴利的根源之一;从没接触过美容的新手转眼就能当上美容师,美容手法是否科学不重要,重要的是会与顾客沟通,美容师工资的高低与推荐产品的多少挂钩……
伎俩种种,因人施骗。 女人的钱好赚,但很难想到赚得如此轻松:《2005年中国美容经济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中国的美容服务业直接就业者达到800万人,营业总收入达到1762亿元,在2005年产业发展轨迹中,进入了十大暴利产业(医药业、殡葬业、眼镜业、美容、宠物、保健品、房地产、图书、培训、电信)的筛选视线,而且地位相当靠前。
2月20日至24日,记者在周村区一家美容院暗访5天,揭开了目前美容院暴利的冰山一角。一名美容师正在为顾客美容(资料图片)“要让顾客感觉这里符合身份”——装修越好赚得越多
2月20日9:00许,记者先后来到周村区丝绸路、新建路和步行街的数家美容院,想应聘一份美容服务的工作,找了一天工作,均被拒之门外。对方给出的理由多是记者“年龄偏大”,或者“没有美容证书”。
2月21日9:30许,记者借用了熟人的一本美容证,再次来到周村,以先实习再加盟开店为由,终于在丝绸路上一家中档美容院找到了工作。女老板姓张,40岁左右。
“你拿出美容师证8年了,怎么才想起来干这一行?”张老板语气中带着疑惑。
“早就感觉美容这行很赚钱,1998年到陕西学了个证,后来因为到朋友的贸易公司帮忙,一直也没开起美容院。”记者称这次主要是想在店里学点经营技巧,并准备加盟这里的美容产品。
一听记者想加盟,张老板的“直率”让记者吃惊:“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到那么远学证,美容手法都差不多,简单看个四五天就会了,关键是选对产品,这里头有很大的学问。做好了,一年能挣个二三十万。”
在一名年轻店长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美容院的上下两层作业区,装修高档温馨,精致的小吧台上摆着玻璃香熏盅,满屋飘着淡淡的玫瑰香味。一层有间十三四平方米的美容室,里边摆放着3张美容床、2台超声波导入仪、2台喷雾器。
走进2层的产品区,记者以为是来到了哪个工厂的仓库:在2个大展柜上放置着密密匝匝的精美盒子,快速眼角消皱、美白保湿、祛斑消痘……这些套盒的一侧都贴着写有顾客名字的小标签,每个名下一般都有2盒以上的产品。
记者随手拿起一个顾客的俩盒子,发现其中一个盒子里啥也没有。
“用完的盒子怎么还放在这儿呀?”记者好奇地问。
“摆得越满效果越好,其他顾客看到了会觉得这个产品不错,人家买两盒,我也买两盒。”店长补充说,“其实有些人早就不在这里美容了。”
随后,记者进入到另外一个大房间,里边的布局是套间形式,外边的房间还是摆放着3张美容床和美容器械,而里边的小间放着一个类似于浴缸的白色物体,上面还有能转动的罩子。
“这是什么?”
“高科技产品,高压蒸汽舱,人在里边待上十几分钟就浑身大汗淋漓,出来冲个凉,再到那张美容床上用精油按摩,既舒服又能减肥。”店长解释。
转了一圈后,记者回到门厅,张老板说:“我这个店装修得还不错吧?如果你想赚得多,装修就要跟上,要让顾客感觉这里符合身份。差不多的东西,在高档店里就能卖上价,一般小店投资不大,但赚得也不多。我这里一套植物产品售价980元,同样的产品在淄川一个小店卖到580元。装修多花的那点钱,几套产品就出来了,羊毛出在羊身上,我们吃不了亏。你要是准备开店,一开始就开个大点的,小店没有多大意思。”“再练习两次就可以给顾客服务了”——记者接受美容师“速成教育”
11:00许,店长接了一个顾客的电话,并在电话里说:“张姐,你中午要来美容呀。我看看预约的情况,呀,都满着,要不你稍微晚半个小时,小孙那会儿能倒出空来,她手法最老练。”
“店长,一会儿来顾客呀,要是忙不过来,我就帮着做。”记者虚心地说。
“不用,中午说好要来的就2个顾客,咱们有4个美容师呢。”店长笑着跟记者解释,刚才是故意那么说的,为的是让顾客觉得来这里做美容的人很多,而且听上去对这位顾客还特别照顾,“不过这种话不能经常说,偶尔说几次就行了。你一看就挺聪明,上路很快,你慢慢了解吧。”
“那我一会儿在旁边看看,跟着小孙学点手法吧。”
“那样不好,你站在旁边看,顾客肯定不舒服。你不是有美容证吗,肯定会点手法,都差不多,不用再学了。你主要是没干过,手生。小黄……”说着,店长高声喊小黄,“中午有顾客来,你们闲着也不好看,你领着她到二楼的小房间,让她给你试着做个美容,不对的地方,你再教教她。要是有顾客来,我再喊你下来。”随后,记者跟着小黄来到二楼,她介绍了摆在外边小桌上的产品,“别紧张,这是基础美容,就当洗脸吧,没什么难的。”
从没接受过培训的记者只得“赶鸭子上架”,凭着自己到美容院做美容的印象和感觉,在小黄的脸上打圈洗面、按摩起来。起初,记者有些胆怯,手指头总是不听使唤,然而没有听到小黄说哪里不对,胆子也就愈来愈大,手指也灵活起来。
“你给顾客按摩时不能光打圈,还要提升、拉抹,手法越多,顾客越会感觉你很懂行。”小黄笑着建议。
提升、拉抹,记者实在不知道具体怎么做,只好努力回忆并模仿美容师给自己做美容时的一些动作。好一番摆弄后,没想到小黄竟对记者的“比葫芦画瓢”给予肯定,“你的手法基本都对,再练习两次就可以给顾客服务了。”
记者长舒一口气,这才发现自己刚才因为紧张出了一身汗。
记者随后跟小黄闲聊了起来,得知她来美容院半年多了,是这里的美容师。
“美容师一定很有经验吧,需要针对顾客的皮肤给她做护理吧?”记者问。
“什么呀,只要学几天手法,能熟练地给顾客做美容就是美容师了。每个顾客的肤质肯定不同,但我们只能根据店里的产品来笼统分一下。”小黄告诉记者,她从实习生到给顾客做美容,就用了半个月的时间。
“一月能开多少钱?”
“基本工资很少,一月360元,给顾客美容有提成,比如给你做美容,你买的产品单做一次消费40元,我就能提成2块钱,顾客产品价位越高,我提得越多。另外我向顾客推销出产品,我还能得到一部分提成。”小黄说。
“这样咱们当然就愿意给顾客推销贵的产品了,是吧?”记者试探。
“来这里做美容的人消费水平都挺高,一般还比较好说话,如果买回去用着效果不好,最多就扔到一边,很少有人为这个再来美容院找茬。而且我们也会笑着解释,以‘产品可能不适合你皮肤’、‘纯植物产品见效慢’等理由挡过去。”小黄有些得意地笑着说。
“我什么也不懂,你能不能多给我介绍一下经验,怎样才能给顾客推销出美容产品?”记者陪着笑脸谦虚地问。
“嘴要甜,脑子要好使。你给她做过一次美容,就应该记住她姓什么叫什么,下次来了及时跟人家打招呼。”小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谁都喜欢听好话,特别是女士,你要善于观察她今天的变化。如果她穿了件新衣服,就算再难看,你也要奉承一句:这件衣服是名牌吧,我从时装杂志上见到过这个样子,显得人很有气质。有钱的女人,最喜欢听这些,但不要奉承得太明显。”
“我不喜欢说奉承话,还有别的方法吗?”记者显得有些为难。
“聊天时记住顾客的生日,给她发短信息祝福,如果顾客来美容时身体有些不舒服,过两天打个电话问候一声。让人家觉得你很热心、真诚……”小黄的“经验”还真不少。(a8)本报记者周天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