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日电(记者任芳)中国最大的船舶企业渤船重工董事长兼总经理贺荣光认为,“十一五”(2006年-2010年)期间,世界海洋工程装备需求逐步步入黄金期,中国造船业在拥有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面临国内船舶配套设备业发展严重滞后等挑战。
贺荣光3月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现在国内六成甚至更多的船舶配套设备依赖进口,成为制约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他建议船舶工业要对曲轴等关键核心部件产品展开攻关;与钢铁行业加强合作,形成稳定的产业链。此外,国家要对船舶配套产业进行整体统筹,解决上下游乃至整个产业链配套不合理的问题,提高造船业的国内配套能力。
贺荣光说,目前世界造船市场仍然是韩、日、中、欧四极争强,韩、日凭借其高水平的技术、管理能力,占据着70%左右的市场份额,尤其是韩国在大型天然气运输船(LNG)、大型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船舶领域几乎达到了垄断地位,中国要想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仅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显然是不够的。
同时,“十一五”期间,人民币升值将给主要以美元结算的造船企业带来巨大生存考验;国际海事界从安全、环保出发,一直在推行海事规则的修订,油船、散货船共同结构规范以及新的涂层标准等技术问题,也对造船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此外,“十一五”期间,全球各造船国家与中国船舶工业的竞争、对抗将进一步加剧。近两三年,国内也将有一批大型造船设施投入使用,预计到2010年将形成2500万吨的产能。市场一旦出现波动,订单下降,造船能力过剩的问题将会凸现。
统计显示,2005年中国造船完工量突破1200万吨,同比增长36%,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已由5年前的5.4%上升到18%。从承接订单看,2005年底全国手持船舶单比2000年底翻了两番,基本保证了“十一五”前3年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