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布于整个城市的地铁,不仅是便捷的交通工具,更是一个硕大的公共媒体。近日,“中国在伦敦”文化活动中,著名诗人杜甫、李白、白居易的四首英译唐诗出现在伦敦地铁中,作为回应,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和布莱克的名句也将亮相上海地铁。 地铁的文化功能忽然被人发觉,它其实是一个展现城市文化的巨大窗口。然而,仔细观察我们的地铁,文化似乎被湮没于泛滥的广告之中如沧海一粟,人们不禁想问:地铁,可否多给文化一点空间?
海量广告湮没文化
上海地铁自1995年建成投入运营,目前5条线路约有70余个站点,其中十余个站点设有体现上海风景、风情的浮雕壁画或艺术长廊:如人民广场站的“万国建筑博览”,静安寺站的“静安八景”、世纪公园站的“自然家园”和徐家汇站的“上海地铁文化艺术长廊”等。然而,在车站,车厢内外、站台壁、站台石柱、出入站口、换乘通道,甚至扶梯栏杆,随处可见的是商业广告。十余组文化装饰,湮没于海量广告之中,文化气息“微乎其微”。
下月上海地铁即将迎来英国诗人的名句,相信一定能够带来一股清新的“地铁文化风”。我们想问的是:在迎接国外优秀文化的同时,能不能多给睿智的中国先哲一些“发言”的机会?
海派文化期待展示
记者向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了解到,不同的地铁线路是由不同的工程公司承包建造的,是否会让站点留有展现上海人文文化的空间等,具体事宜要看各个工程公司的具体设计。从现有的、已公布的站点规划设计信息中,记者并没有找到关于文化方面的内容。
即将来临的世博会对上海来说,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更是一个展现海派文化的好机会。据悉,到2010年上海的地铁车站将达到259座,营运线路将达到11条,营运里程将达400公里,预计每天的地铁客流量将达到500万人次。现有的和在建的地铁一定能为2010年举办世博会的上海提供便捷的交通保障,那么同时,是否能够在地铁营造更为浓郁的人文文化氛围,从心灵上感染每一个市民和远道而来的客人呢?实习生易蓉 本报记者 张晓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