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商报锦州3月1日电(记者白玫)“听医生说,如果与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能捐肾,那么手术的成功率会达到95%左右,我是她的儿子,把自己的肾捐给母亲是理所应当的……”齐金光,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04级刑侦专业的本科生。 小齐的母亲得了尿毒症,每周至少要做一次血液透析,医生说换肾手术是母亲惟一的希望。经过反复思考,小齐做出一个决定:把肾脏捐给母亲。
儿子考上大学她病倒了
“我生存的全部希望就是我的儿子,是我耽误了儿子。”昨日,怕齐妈妈知道后担心,记者以小齐同学的身份来到了他们所租住的锦州市锦朝小区的家中,齐妈妈抹着眼泪告诉记者。
病床上的齐妈妈脸色蜡黄,前一天她刚刚做过透析。在交谈中,记者发现只有提到儿子的时候,她的脸上才会有那抑制不住的骄傲和自豪。
“我的病是在小齐接到辽宁警官学校的通知书后8天才确诊的。刚开始出现尿急和尿频的时候,我以为是腰脱,疼大劲儿了就去医院打两天针。”2004年6月28日,一家人正沉浸在儿子考上大学后的欣喜中,小齐的姑姑发现她脸色非常不好,建议去医院看看,这一看不要紧,她竟然得了尿毒症。
“当时一听是这个病,我都傻了,孩子上学要钱,治病也要钱。一狠心我就决定卖房子。”为了筹集治疗费用和小齐的学费,8月中旬,齐爸爸一狠心将可以卖7万元的房子只卖了5.3万。但区区5万元对于一个尿毒症晚期患者的治疗费用,无疑是杯水车薪。
大学期间拣废品挣生活费
小齐父母十几年前已买断工龄,打零工的收入并不稳定。父母的身体都不好,尤其是母亲,从小就有吐血的病症,在工厂又被烫伤,整整治疗了3年多。当初筹集4800元学费时,父母的艰难小齐看得出来,所以他花起钱来格外仔细。
到大连上学后,小齐一直在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一次报纸上的一则消息令他茅塞顿开:拣饮料瓶卖废品。同学们的家庭条件大都较好,这个活儿没人和他争。刚开始在校园里、宿舍楼里拣,不久后,小齐把目光转移到图书馆,这里人多、废瓶子也多,还能兼顾看书,一举两得。他跟图书馆的老师商量:同学们扔下的饮料瓶归他,他则帮助老师打扫卫生。从此,小齐成为每天最后一个离开图书馆的学生。
小齐的生活费是每月300元,家里只给他汇过两次款,小齐清楚地记得最后一次收到汇款是在2004年11月30日。“到那时候,我才知道妈妈的病。”起初,同学们看到小齐把废饮料瓶往宿舍里拣还很奇怪,得知详情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遇到瓶子就帮他拣回来。小齐一周卖一次废品,为使每个瓶子能多卖出1分钱,小齐得背着袋子多走出几公里的路。一个月七八十元的收入对小齐来说是笔巨款。
小齐对第一次赚钱的经历记得特别清楚:废瓶子整整装了3个麻丝袋子,卖了25元钱。小齐给寝室里的同学每人买了根雪糕,感谢他们的理解。
虽然在课余时间一直忙着挣钱,但他在学习上并没有松懈,第一学期结束时,小齐获得三等奖学金。大二时,在队长的帮助下,小齐得到了一等特困补助,每年2000元左右。
决定捐出肾脏救母亲
“去年9月医生告诉我们,他找到了相匹配的肾源,可7万多元的手术费对我们来说是个天文数字。”齐爸爸无奈地告诉记者,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就马不停蹄地向人借钱。“当拿到我竭尽全力所借到的两万多元钱,我第一次感觉自己是多么的无能。我找到大夫表示把我的肾脏捐给妻子,可是大夫告诉我,如果我捐肾,首先配型不和,另外给我做手术和她的手术费用远远要高于原来的7万元,那段日子我的心每天都疼得睡不着。”
今年1月,小齐放假回家。母亲的笑声还是那么爽朗、父亲还是那么少言寡语,但家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家了。当得知母亲因为费用遇到合适的肾脏而没办法换时,小齐更明白了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他决心要为母亲做些什么。
他从医生那里得知,亲人捐肾会使手术的成功率达到95%左右,术后的排异小、药费也相对便宜,小齐决定为母亲捐肾!他在给记者的信里写道:“有妈的家才是一个温暖的家。我们的日子虽然清寒,却很幸福,因为家里有浓浓的亲情。我的一切都是母亲赐予的,我希望能用我的肾脏帮她渡过难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