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3月2日电(记者俞丽虹 姚玉洁)3月1日起,绝大部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审批权将从国家下放到地方,此举标志着外资进入中国商业领域的门槛又进一步降低,同时引发海外企业与本土企业的“开店竞赛”。
根据《商务部关于委托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审核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通知》,自2006年3月1日起,商务部将委托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办理绝大部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审批工作。
记者了解到,此次下放到地方的审批权包括:单一店铺不超过5000平方米,店铺不超过3家,且在中国的同类店铺总数不超过30家的零售企业;单一店铺不超过3000平方米,店铺不超过5家,且在中国的同类店铺总数不超过50家的零售企业;单一店铺不超过300平方米的零售企业等。
分析人士指出,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的审批权下放,能够进一步简化审核程序,从而稳步推进中国分销业的对外开放。海外零售企业,尤其是一些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中小型连锁企业将从中受益。
权威数据显示,2005年商务部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商业企业1027家。业界人士预测,外商投资审批门槛的进一步降低,将会令跨国零售巨头们“踏上快速扩张的列车”,而本土企业也必将采取“你追我赶”的应对措施,形成新一轮的“开店竞赛”。
“然而,摆在国内零售企业面前的紧迫问题,是如何尽快转变增长模式,提高市场生存能力。”百联集团有关负责人丁一分析说,在前一轮高速扩张的中外竞赛中,中国本土零售企业以每年30%至40%的速度增长,但这场“消耗战”已经给国内零售行业埋下了隐患——企业有规模、没效益,决定企业能否长久生存的盈利能力差。
中国人民大学黄国雄教授认为,目前,全国零售业的盈利只有1%左右,却要支撑每年百分之三四十的发展速度。这种扩张带有很大的风险性。
因此,对于国内本土零售企业来说,从以往的“跑马圈地”尽快过渡到“精耕细作”,从外延式的增长向集约式的增长转变,才是当务之急和长久之策。
专家认为,对于国内零售企业来说,通过与产业链上游的合作,采取开发自有品牌商品等方法,不仅能够形成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还可以加强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改善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