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韩勋
对每一位农民而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意味着进入一个新天地。从祖祖辈辈种粮食,转变到种菜、养牛,千难、万难,最难莫过于钱不凑手,缺乏启动资金。就好比久旱无雨,农民把土地已经平整好,盼望的就是一场好雨、透雨。 都说好雨知时节,这个时节,到了没有,好雨下来了没有?
今年初春,记者来到灞桥区新合镇班家村陈平分的奶牛场。2001年,这个奶牛场有12头牛,如今已经发展到60头,每天产奶500余斤,月收入1.3万元。奶牛数量翻番,产奶量翻番,需要多少资金来支持?老陈告诉记者,2002年,牛场最缺钱的当口,水流信用社开展信用农户小额贷款,根据他往年的信誉,被评为一等信用户,从信用社贷款8000元。当年底,用奶款还清了贷款,第二年买草料的时候又贷了8000元。好借好还,有了信用,信用社便全力支持他发展养牛业,在小额贷款之外,又以农户联保贷款的方式,给他贷款5万元。记者采访的那一天,他说几年来已经还贷款7万多元,目前贷款额20万元。“20万?”记者吃惊,问他咋还。他说我是“文明信用户”,信用二字马虎不得。目前,他每个月到信用社清一次利息,每次交1200元,每年付息1万四千元。他已经和信用社谈好了2008年还清贷款的打算。有20万元贷款撑腰,良性发展,到那时奶牛每天产奶量可达到1000斤,还清贷款不成问题。“到那时,我还要再买一台机械挤奶机呢!”他对前景充满信心。
村民刘新房的西红柿大棚里果实累累,再过十来天就可到采摘旺季。提起农户信用小额贷款,他感触最深。往年他以种粮为主,经济上老是翻不了身。2004年,打算发展大棚西红柿,手头没钱。找到村上,找到信用社,被评为信用户,拿到贷款8000元。用5000元修建了100米长的大棚,当年育苗移栽,去年收获西红柿一万多斤,收入1.7万元,还清了全部贷款。
好雨知时节,诚信当发生。在灞桥区农村,诚信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该区区委、区政府开展文明信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活动以来,已经建立农户文明信用档案2.68万户,评选“文明信用农户”4859户,创建“文明信用村”3个,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34亿元,解决了广大农户的当务之急,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户贷款还款率达到了100%,形成了资金良性循环的局面。在灞桥区,不论农户穷还是富,只要谁讲信用,好“雨”就会落到谁的田地里,谁就能免除后顾之忧,甩开膀子发展生产。尊重诚信,诚信是好雨,诚信里有黄金。文明信用农户小额贷款活动的实施,深化了灞桥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农民群众的诚信意识,同时优化了资金配置,拓宽了农村信用社服务范围,也为信用社自身带来了相应的效益。
灞桥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活动之所以能取得初步的、又是显著的成效,经验在于举全区之力,统一部署,整体推进,在于相信农民、优化服务,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运作方案,信用社与农民互动,实现双赢。为搞好这项工作,灞桥区成立了由区委一位副书记挂帅的领导小组,夯实了区委宣传部、区信用联社、区委政策研究室、区农林局的责任,为活动实施开了个好头。与此同时,区委经过调研,下发了开展此项活动的《实施办法》,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做到家喻户晓。根据区委的部署,区内各信用社在工作中以“呼唤诚信”为主题,“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存”的观念深入到千家万户。
尊重诚信,诚信得到回报,就会变成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诚信也是生产力。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运作过程中,似必须倡导诚信,尊重诚信,让诚信带来的及时雨洒落在我市农村的每一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