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全国卫生应急工作会议昨在厦召开,会前进行了氨气泄漏卫生应急处置演练 医护重装人员携带轻便担架、面罩和氧气袋进入事故现场抢救伤员。
本报讯(记者 楚燕通讯员吕惠栋)昨天上午,海沧翔鹭石化公司化工车间浓烟滚滚,警报四起。由省卫生厅和厦门市卫生局共同举办的福建省突发化学毒物泄漏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演练正在这里紧张进行。此次演练是2006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首次在厦门举行的化学毒物泄漏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演练。
莅临演练现场观摩的有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卫生部应急办主任陈贤义,副市长郭振家,卫生部有关司局领导,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卫生厅局领导、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领导和专家约170人。
王陇德对此次演练给予高度评价。他说,目前仍存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我们需要一支反应迅速、准备充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卫生应急队伍。此次演练展示了福建省和厦门市卫生应急队伍的水平,有助于提高卫生部门在应急处置中的统一协调、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综合处置能力。
高端通讯、检测设备显神威
本次演练背景是以我省滨海市某大型化工厂丙烯腈合成车间发生重大氨气泄漏事件,造成50名工人出现中毒症状,现场进行医疗救治、化学毒物检测与洗消为重点来展开的。
随着一声巨响,“爆炸”车间滚滚烟雾急蹿直上,工人成群结队奔离事故现场。市120指挥中心接到求救电话,迅速调度医护人员前往救援,并向市卫生局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卫生局接报后,立即召集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等方面的专家分析评估,并报告省级指挥部和当地政府,请求省卫生厅给予技术支援,同时要求市CDC(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组织专业队伍赶往现场查明毒物性质,通知市内各大医院立即做好接收伤员的准备。
“爆炸”现场,市CDC人员测试风向、风速和周围氨浓度,在上风向用黄色警示线划定应急救援安全区,并向现场指挥报告,以便其稍后指挥应急队伍有序开展应急救援。现场指挥所在的应急指挥车装备了GPS/GIS系统、无线通讯和无线网络系统,还配置了微波电视传输系统终端。而省ODC(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市CDC应急车队装备有先进的检测、分析仪器,以及各种化学中毒的特殊解毒药品或试剂。
监测人员全副武装进入“爆炸”现场,其携带的数字多载波微波传输系统能将事故现场的画面实时传送到指挥中心。
现场氨气浓度监测结果很快出来了,工作人员将采集样品送往移动实验室检测,为下一步抢救提供科学参考。
直升机参与全方位医疗救治
120急救车队抵达现场。医护人员马上展开搜救并抢救重伤员。身着防护服,携带轻便担架、面罩和氧气的急救人员进入“爆炸”事故点搜寻失踪人员,发现1名昏迷伤员,给其输氧,跑步用担架抬出急救。
其他医护人员紧张有序地在救治点分出初检分类区、重伤区(红区)、中伤区(黄区)、轻伤区(蓝区)等。伤员送往救治区前,先被送到病人洗消区进行洗消除污,脱下的受污染衣服由后勤人员统一回收处理。
经检查,现场61名工人危重2人,中度中毒合并外伤7人,轻度中毒及轻伤42人。5名伤员除氨气中毒症状外,还有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伤员被送往各救治区抢救。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夹板固定、注射镇静剂、吸氧、输液、转运……急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事故现场,CDC医师正通过雾化吸入中和毒物,减少氨气对现场人员的上呼吸道损伤,并能缓解喉头水肿。眼睛清洗小组的CDC医师对伤员作眼睛清洗,在化学品泄漏事件中,眼睛的早期处理十分重要。
一位伤员陷入昏迷,现场使用起搏器和特殊解毒剂后其心脏恢复搏动。由于其病情极其危重,必须马上转往医院抢救。医护人员报告120指挥中心,要求立即转送,120请求海上救援大队的直升机到达现场转送该病人。
由于演练现场处于机场的主航线,直升机无法进入,只能通过画面衔接。但我市已建立起海陆空立体急救网络,如果发生事故,为了抢救宝贵的生命,直升机完全可以按要求完成救援任务。
飞机把伤员送医院后,现场救治基本结束。CDC人员再次检测空气,确认毒物已受到控制。
演练结束后,2006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会议正式召开。该会议为期两天,与会专家将在会上交流卫生应急工作经验,探讨如何继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建设,并部署2006年卫生应急重点工作。闻风而动
紧急施救
清理现场
(本组摄影 苏媛)(来源:厦门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