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网络电视:就像生活没了灯
过了7天“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日子,史英婕的生活大多是发呆、看书、逛街、打电话、睡觉,她感到“郁闷”、“痛苦”,甚至“穷骂而且特讨厌那个出主意要做这个调查的人”。 活动结束后,史英婕就开始疯狂地看电视和上网,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甚至打网络游戏打到凌晨5时。
史英婕是上海向东中学高一的学生,今年寒假期间,她参加了由上海市闸北区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青少年“离网离视周”活动,包括她在内的24名来自上海多所中小学的学生被分成离网、离视和离网离视3组,在一周的时间里,他们远离网络和电视。
一周的时间并不长,但对这24名中小学生来说却是“人生”中的一次挑战,因为他们业余时间大多喜欢看电视和上网,有些甚至是“电视迷”和“网迷”,一天不看电视或者不上网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而在这一周的时间里,他们却不能看电视或者不能上网,或者干脆既不能看电视也不能上网。
“想想我们这一代人真是悲哀,除了上网看电视似乎就没有能力给生活找点乐子了。”上海中学高一学生朱亦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从来没有想像没有电视的生活,就像从来没有想像没有灯一样。”被分到“离视组”上海市向东中学的高一学生胡骏杰说。
向东中学高一学生黄敏婕也被分在“离网离视组”,家里甚至还把电视和电脑上了锁。黄敏婕每天睡觉前惟一的想法就是“明天怎么过啊?”活动结束后,由于爸爸不让黄敏婕去网吧也不让她申请宽带,她就开始疯狂地看电视,“从1到60(频道)不知道来回多少次”。
孩子孤独:缺乏玩伴易导致自私功利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陆晔是此次“离网离视、阳光寒假”活动的指导老师,她认真地阅读了24位参加活动的同学的活动日记后,发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孩子普遍缺乏户外活动和同伴游戏,而提供给孩子的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严重不足,青少年自身闲暇活动能力也亟须得到培养。
记者注意到,这24位同学都是独生子女。据统计,参加此次活动的同学在“离网离视”期间,主要用以下方式打发时间:阅读、听广播是首选;其次是课外练习、做家务、逛街等;再次就是独处发呆。“仅有一名孩子曾和邻居的孩子在小区里‘疯’了一下午。”陆晔说。
陆晔曾经在美国进修过,她的一位美国朋友告诉她,中国人和美国人有两个最大的区别,第一是中国孩子不喜欢户外运动,而美国孩子喜欢;第二就是中国家长喜欢粗暴训斥孩子,而美国家长不会。这位朋友因为工作原因,曾辗转美国好几个城市,但每次她的孩子都能很快适应新环境,秘诀就是“抱上篮球到球场上去,很快就会有别的孩子过来一起玩”。“而中国城市里的孩子却大多从事弹钢琴、阅读、画画等个体性的室内活动,当然这很多是家长的要求。”陆晔说。
而户外运动和同伴游戏的缺乏,也导致孩子们的性格缺陷,“自私”、“功利”等表现也出现在孩子们的身上,陆晔很为之担心。一位参加活动的高中生在日记里写着:“采访好玩,就是不知道会不会上电视,要是不上电视就浪费我时间了。”
“她的目的非常明确,如果自己能上电视,被采访就是值得的,否则就成了浪费时间。”陆晔说。而另一位参加活动的高中生则因为自己的表姐、表弟来家里“霸占了我的电脑”很不高兴,“这就是因为他缺少同伴游戏,从而缺少一种和别人相处的能力,独占意识比较强,他将来进入社会会遇到不少麻烦和烦恼。”陆晔分析道。
闸北区委宣传部长陈永弟也认为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代走上社会依然喜欢独来独往,“为什么现在一些年轻人工作不久就辞职了?主要还是因为不善于与人交往,没有适应环境的能力”。
家长也累:帮孩子消磨闲暇成了任务
陆晔认为,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代缺乏户外活动和同伴游戏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
首先,“独生子女”的“独生”就意味着现在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家里只有爸爸妈妈,或者再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但却没有同代的玩伴。而假期里,爸爸妈妈都要上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显然不是合适的玩伴;小区里即使有同年龄的孩子,家长也并不放心。
参加此次活动最小的同学———上海市东荷小学四年级的陈晨力就不怎么和小区里的小朋友玩,因为有一次他跟小朋友出去玩回来发了水痘,爸爸妈妈就不让他出去玩了。
实际上,陈晨力的爸爸也清楚独生子女缺少玩伴,但又没有好的方法。这7天的生活对陈晨力是一种煎熬,但他的爸爸也并不好过,“家长也很累,每天帮他消磨时间成了我的任务”。除了下棋,陈晨力的爸爸甚至还陪着儿子一起拆小闹钟,观察它的原理,但遗憾的是,这项他觉得很有意义的事情,陈晨力在日记里对这一件事的评价,却写了一个“困”字。
“家长和孩子想不到一块”,陈晨力的爸爸说,事实上,当陈晨力在家里踩着滑板车撞沙发的时候,爸爸觉得“孩子有烦躁情绪”,而陈晨力却觉得“心情愉快”。
陆晔表示,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严重不足也是导致独生子女一代缺乏户外活动和同伴游戏的原因之一。“参加活动的同学不少都说自己是到书店看书,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上海图书馆只有上网的地方对孩子开放,而看书的地方却不对孩子开放,而在国外,图书馆可以供大人和孩子一起阅读。”
一些孩子也表示,虽然想参加社区活动,但活动方式单一,无法提起兴趣。一名中学生听说社区组织活动,转了几路公交车赶到活动地点,哪知活动只是帮别人出一期黑板报,自己只写了50个字,兴味索然。
教育程度、收入越高的家庭孩子越孤单
陆晔还表示,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我们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的家庭,孩子越孤单,因为家长对孩子的限制太多,又是担心别的孩子把自己孩子带坏了,在家玩又怕把地板弄脏了”。
而对此次活动的调查显示:父母和子女在一起,陪得多,谈得少,尤其是娱乐性沟通更少。调查显示,父母会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的超过70%,但看电视中间会和孩子谈论的只有50%,而看完后会和孩子谈论的仅有不到40%。不少家长平时对孩子的生活起居全盘包办,导致不少孩子不会自己“找乐”。一名家长坦言,孩子在“离网离视”期间,所有活动都是他安排的,孩子几乎每天晚上都会问:“那我明天玩什么?”
“实际上,孩子需要群体互动的游戏,比如以前的孩子坐在一起看小人书,可以分享故事,再比如,为什么大学生喜欢在集体宿舍或者到人多的食堂看球赛而不喜欢自己躲在屋里看球赛,就是因为那种一起欢呼一起叹气的互动可以带来更强烈的感受。”陆晔说。
陆晔还指出,独生子女一代中很多孩子宁愿在网上和网友聊天,也不愿意和现实中的同学聊天,其原因还在于某些资源的匮乏以及竞争的激烈,“比如奖学金、升学,甚至一个‘三道杠’,社会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也影响到孩子的身上,如果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就宁愿到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获得满足,比如和网友聊天可以隐瞒身份,在网络游戏中可以获得战胜别人的快感;或者沉溺于电视中,把自己藏起来,不用和别人交流。”
陆晔还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什么独生子女一代到了大学谈恋爱就会面临很大的问题,“一旦失恋就无法自我修复,因为这种资源匮乏,那个男孩子没了就是没了,一旦失去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周凯)(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