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21日召开的全市自主创新大会上,市委书记罗志军等领导向受表彰的十佳科技创新型企业代表颁奖。南京日报记者 吴彬 摄【南京日报报道】编者按:用10年左右时间,把南京建成“特色优势明显,引领作用突出,人才名品汇集,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2006年的初春,科教大市南京发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动员令,自主创新的热潮在古城涌动。 城市科技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五的南京,在新一轮发展中,抓住科教和人才资源两大优势,更加突出自主创新在城市发展中的主导战略地位。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思路和做法引起了中央媒体的关注。2月1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通讯《自主创新需要“固本强基”——解析南京市自主创新之路》,高度评价南京抓住“人才”这个“本”、强化“环境”这个“基”,走有自己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2月26日,《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通讯《南京:助推高新技术构建创新之城》,对南京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所做的努力进行了报道。本报今天推出长篇通讯《自主创新潮涌南京》,全面报道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策、思路,追踪南京自主创新的实践。2006年2月5日,初春的南京,多年未遇的一场春雪悄然来临。瑞雪兆丰年。这天是立春后的第二天,也是春节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总投资85亿元的十大工业项目在瑞雪中开工——投资15亿元的苏宁家电工业园、投资15.84亿元的宏图高科产业基地、投资10亿元的北方光电信息化产业基地……无论是集家电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于一体的生产园区,还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站在世界技术前沿的半导体照明项目,科技研发型、高新技术产业成为这十大项目的共同点。2月25日,周末,春雨蒙蒙。又一批23个大项目开工,高新技术产业依旧是重中之重。其中,南京汽轮的大型燃气轮机转子国产化项目,是国内企业首次获得9E燃气轮机的制造技术。本周,南京高齿的大型风力发电齿轮箱产业化技术改造项目也将开工,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周六,在南京化工园,还将有多个“重量级”项目拉开建设序幕。……在今年全市开工项目进度表中,仅一季度就有138个工业项目启动。这些春天奠基的项目,“自主创新”、“高新技术”成为绝对的主题词,先进制造业成为主力军,软件、新型光电、生物医药等技术先导型的新兴产业成为明星产业。不仅是工业领域,农业、交通、教育、卫生等领域,一轮又一轮自主创新的热潮正在古城掀起。南京,正奏出自主创新的最强音。
决策篇——深刻反思,重新审视,坚定信心,历时4个月,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绘就“创新型城市”新蓝图
2006年2月21日,南京人民大会堂。料峭春寒挡不住轻快的脚步。上午8点刚过,人流陆续涌向这里,2500多人的到来使偌大一座会堂座无虚席。市委书记罗志军洪亮的声音在会议大厅回响:坚定不移地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这是南京历史上首次全市自主创新大会。千年积淀孕育古城文明,一朝创新引发蓬勃之势。就在这次规模空前的会议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成为全市共识。伴随会议亮相的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南京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描绘出“创新型南京”的新蓝图,让人们对2015年南京建成创新型城市信心倍增!但人们有所不知的是,3个小时的会议,却整整酝酿了4个月!这是南京自我认识不断深化的4个月,是自主创新脉络不断清晰的4个月,是自主创新热潮日渐涌现的4个月。时间拉回4个月前。去年10月17日,市委常委会、全市负责干部大会同在这一天举行,会议主题只有一个:贯彻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面对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要求,大家深刻反思:“过去五年来南京赶上了几步,上了一个台阶,但如果还是按照粗放增长的方式,依靠消耗资源、压迫环境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终究是难以为继的”,“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有的经济指标甚至被其他城市赶上,是我们掉以轻心,还是发展中有被我们忽视的原因?”……心腹有患,后顾有忧。南京,比国内其他地方较早地意识到发展模式“转型”的迫切性。而“自主创新”,正为南京实现又快又好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年1月14日,全国科技大会后的第一次全市负责干部大会上,大家跳出“南京市”立足“南京地区”重新审视自己:“南京的高校、部省属企业、研究院所都是我们的资源”,“南京的科技资源在全省最丰富,走在全国前列。如果我们抓住这个机遇,就能事半功倍,在全省实现‘两个率先’就有了持久动力”,“汇聚丰富科技资源的南京,本来就是一块自主创新的沃土,在全国科技大会的催生下,这里绽放的创新之花一定会更多、更鲜艳”……然而,自主创新是一条新路,“闯”有技巧,“立”在水平,当真要为南京的自主创新画出一条路时,落笔却是慎之又慎。“《意见》、《纲要》的制定过程参与人员之多,涉及范围之广,研究讨论之深入,是多年来少有的。”市领导在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评价,“它们汇集了各区县、市各相关部门、高校院所和部分大中型企业的大量意见,凝聚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和许多企业、科研院所、科技中介的心智,举全市之力,集全市智慧于一身”。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起草,到今年2月21日《意见》正式出台,其间9易其稿。市发改委、经委、财政局、工商局、人事局、质监局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我市自主创新现状进行摸底,拿出权威数据,给出全新政策优惠。认识不断深化,意见高度集中——南京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院校资源、人才资源、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凝聚力、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建设创新型城市就是要充分发挥南京的科教、人才优势,突出自主创新在城市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让南京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成为一个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才强市,让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得到创新发展。南京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明确——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建成“特色优势明显,引领作用突出,人才名品汇集,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的美好前景已展现在南京人面前。
思路篇——优势发挥好,潜力挖掘好,问题解决好,突出主体、整合资源、优化环境、跨越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南京找到了自己的发展定位和现实路径
南京地区高校应用型成果就地转化率较低,“墙内开花墙外香”,为什么?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0多家,本应作为创新主体的创新型企业却不多,为什么?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南京能做什么?南京的高校、企业能做什么?政府与高校、企业结合起来又能做什么?……一个个困惑,正是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所要破解的关键所在。找答案、谋出路,先从“家底”摸起。30多家企业的调研,20多场座谈会依次进行。市委书记罗志军率先垂范,高校的实验室、院所的产业基地、企业的研发中心,连续造访,广征意见,虚心求教。院士、教授、企业家们也一一敞开心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南京大学是罗志军系列调研的重要一站。2月17日,他花了整整一个上午参观了软件学院、高分子工程材料研究中心等一批实验室、研究所,世界一流的实验设备、高层次的海外归国人才、在全国叫得响的技术发明成果,都让人兴奋不已。在下午的座谈中,专家们直言不讳:“南大的科研成果在南京本地转化率不算高,主要是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不够,政府是否能有一些激励机制,鼓励交流合作?”一天调研下来,罗志军深有感触:“大开眼界,大展思路,大有收益。”2月16日,市长蒋宏坤一行来到中国电子集团下属十四所、二十八所、五十五所。如何服务好在宁部属研究院所和企业,让它们特有的科研技术优势为南京所用?经过一天的调研和现场办公,蒋宏坤明确:南京市各部门要尽最大努力,以最好的资源配置、最佳的政策支持、最完善的服务向大院大所及在宁部属企业倾斜,为企业发展营造最佳环境。市领导踏实高效的作风,让所有在场的院所负责人深受鼓舞,他们纷纷表示,要更快更好地推进民品产业大发展,为地方经济作出积极贡献。“家底”越摸越清楚。南京——48所高校,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543家,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31个;中国科学院院士4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2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3万人,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数为976人,是全国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2005年城市科技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五;全市年技术交易额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二;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例达32%……数字让人激动和振奋!这些与国内同类城市比毫不逊色的巨大优势,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南京人意识到。认识越来越深刻。市委领导不止一次对全市负责干部说,在新一轮发展中,科教人才资源是南京最强的优势所在,加快自主创新是南京最大的潜力所在,科技成果转化不充分是南京最突出的问题所在。我们必须把优势发挥好,潜力挖掘好,问题解决好。思路越理越清晰。2月21日上午,2500人参加的全市自主创新大会。罗志军作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的主题报告,句句掷地有声。曾经的一个个困惑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和突破口。“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要坚持‘突出主体、整合资源、优化环境、跨越发展’的道路,切实解决好科技资源丰富与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当务之急要搭建一个平台、健全两个机制。一个平台,就是有形与无形相结合、功能完备、运作高效的科技创新转化平台;两个机制,就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双向互动机制,政府推动激励机制。”任务越来越明确。“在战略性优势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筑牢自主创新的支撑点;在先导型新兴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培育自主创新的制高点;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上实现新突破,形成自主创新的切入点;在科技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强化自主创新的着力点。”政策越来越细化。自主创新大会上,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政策措施出台——对新获中国名牌产品和全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新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市科技功臣奖金额度从10万元提高到50万元;每年3000万元设立市科研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科普专项经费逐步达到市级人均1万元;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面向社会的研发、设计服务机构;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提供“一门式服务”……规划越来越振奋。南京“十一五”科技发展的蓝图绘就——将南京初步建成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城市,为2015年建成处于国内前列、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创新型城市奠定基础,实现“南京制造”向“南京创造”转变。通过电视直播,这些信息同步向700万南京人传递,自主创新的压力、动力、思路、任务,第一时间传达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中。建设创新型城市,南京找到了自己的发展定位和现实路径。
实践篇——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动员令发出,全民创新意识激起,全市上下行动起来,讲创新、做创新、促创新。自主创新在高平台上奋力起跳
自主创新,南京一直在探索中。刚刚过去的“十五”,南京将科教兴市作为推进“两个率先”的五大战略之一,从科技入手,引领整个城市的创新。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引导,“南京技术市场”网站开通,“网上公共实验室”建立,专利集市成立,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专项计划启动实施……这些探索,实实在在推动了全社会的创新步伐,一批先进人物典型和企业典型涌现出来。沈国荣,中国工程院院士,南瑞继保董事长兼总经理。20多年不懈努力,他不断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创立了电力自动化保护和控制领域的核心理论,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电力保护控制研究开发中心和产业化中心。联创科技,南京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10年来一头扎进软件的自主研发,先后开发出70多个拥有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董事长孙力斌当选“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人物”。中电光伏,“海归”博士赵建华与国内民营企业联姻创办的企业,将拥有世界纪录的光伏技术带回中国,即将建成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基地。中国光伏产业由此走在了世界最前沿。康尼机电,几位从南京工程学院走出来的老师凭着手上的专利产品——一个小小的连接器和10万元资金创办的公司,10多年来借助高校科研力量,经过3次技术更新,成为中国市场上主要的轨道列车门系统供应商。……实践推动发展。这些丰富的创新实践,为南京“十一五”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搭建起一个较高的起跳平台。2月21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动员令发出后,全民创新意识再次激起,全市上下行动起来,讲创新、做创新、促创新,自主创新已成为自觉行动,快速波及全市。“官产学研”,各方涌动!2月22日,全市自主创新大会第二天,东南大学一间会议室气氛热烈而严肃。南京高新区领导会同熊猫集团负责人,与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院士就“官产学研”进行对洽,讨论的焦点是该校国家863项目——荫罩等离子技术的产业化。最后三方达成框架协议,共建荫罩等离子产业化基地……创新主体——企业,激情高涨!大企业大集团、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小巨人企业、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形成一股合力,成为全市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先声药业将今年研发投入提高到5000万元,明年有望达到1亿元。十四所投入5000万元研发3G天线技术。三宝科技将重点提升智能交通以及新一轮微波射频技术,跻身行业第一方阵……各区县,闻风而动!争当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第一服务员”。全市高教资源最丰富的鼓楼区,奋勇争先,率先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区”。我市发展最具活力的郊县江宁区,当仁不让,今后5年内引进省级以上知名品牌研发机构40家,建立重点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0家……各职能部门,贴近服务!结合市委出台的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30条意见,分解落实。市委组织部、人事局在优化人才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市发改委着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完善创新的融资服务体系等。市科技局有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实施产学研畅通工程……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实践证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南京核心竞争力之所依,发展后劲之所在,前途命运之所系。
惠民篇——医疗技术的提高、交通设施的完善、文化教育的研发、食品安全体系的健全,自主创新正全面推动社会事业的进步发展,改变生活,惠及百姓
2月21日,全市自主创新大会上,南京市2005年度科技进步奖揭晓。获奖的97个项目让我们感叹和感动——感叹是为科技的神奇力量,它创造财富,引领未来;感动是对那些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们,是他们的创新成果,让我们有更多的信心去改变生活、战胜生活中的难题。“精皮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梗的研究”、“南京地铁区间盾构法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IC卡质管系统开发与应用”、“小学生网上作文系统”……医疗技术的提高、交通设施的完善、文化教育的研发、食品安全体系的健全,等等,自主创新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活动,它已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推动着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发展。创新发展,以人为本。南京,一直在努力实践着;百姓,也在不断感受着。地铁一号线、长江三桥通车,过江隧道、地铁二号线开工,规模不断创纪录,一系列特大城市基础建设工程考验着南京人。工程建设中的一道道难题也随之摆在我们面前。2005年度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南京地铁指挥部副总指挥长佘才高,是我们身边众多科技工作者的代表。正是有了他们的一项项技术创新,一个个特大工程从规划蓝图变成现实美景。全国著名地铁专家施仲衡曾说:在南京建设一条16.9公里长的地铁,其难度相当于建设500公里大铁路。地质条件复杂、地面交通繁忙、周边建筑密集、地下管线众多,还有古城的文物保护,等等。从珠江路到玄武湖的地质呈牙膏状,根本无法采用传统的开挖方式,佘才高带着同事们不断攻关,当年创下的“新奥法建设方法”被评为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1.7公里的地铁一号线,佘才高整整投身其中18年。南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攻坚克难,突飞猛进,市民也不断感受着城市发展带来的惊喜。今天,坐上地铁,以时速80公里从城南到城北;驾上爱车,以60码的速度穿过玄武湖隧道,从城东到河西。便捷的城市交通给市民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百姓的居住半径不断扩大。科技的力量还能创造未来一个时代!在南京,一位归国博士正激情满怀,推动国内半导体照明的产业应用,他,就是南京汉德森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总经理梁秉文。在梁秉文的办公桌上放着两盏台灯,从外观上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这两盏灯却代表着照明技术的两个时代。一个是目前用的靠通电加热钨丝发光的白炽灯;另一个则是汉德森制造的半导体电灯,采用高效LED(半导体发光二极管)作为新光源。在同样的亮度下,半导体电灯的耗电量仅为普通白炽灯的1/10,而寿命却可以延长100倍,一盏这样的台灯能用上50年!“假设有1/3的白炽灯被半导体灯取代,每年就能为国家节省用电近1000亿度,相当于一个三峡工程的发电量!”梁秉文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两三年后,节能环保的半导体电灯将会进入普通家庭。”科技创新就是这样,以巨大的力量改变生活,惠及百姓,甚至创造着一个新的时代。
创新文化篇——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新、敢于竞争、宽容失败,增添人们创业勇气、创新锐气、创优志气的创新文化,正在成为700万南京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2月21日上午8点50分,南京人民大会堂一楼西门。35位在宁两院院士陆续走进全市自主创新大会会场。然而,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笑容可掬地站在门口,亲自当起了“迎宾员”。“您好,请这边走。”“请您在主席台就座。”看到年纪大的院士,罗志军还热情地迎上前,搀扶着他们走上主席台。大会开始,35位院士被一一向台下2500多名与会人员介绍,小学生们还向他们心中的偶像献上了鲜花。院士成为全市自主创新大会上最耀眼的明星!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着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南京要打造创新型城市,优秀的文化环境是前提与基础。市委书记对院士的敬重,一个细节传递出的是崇尚知识、崇尚科学、崇尚文化的城市精神。新时期,南京究竟需要怎样的创新文化?回顾历史,南京人民具有久远渊源的创新意识和绵延不绝的创新传统。建国以后,南京人制造了国产的第一台自动机床、第一台电影放映机、第一只电视显像管、第一座卫星通信地面接收站……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南京在实践中提炼和塑造了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新时期市民精神,个私经济蓬勃发展,高新产业方兴未艾,南京成为“创业者致富、创新者圆梦、创优者光荣”的活力城市。展望新时期,市委领导坦言:南京更需要“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于创新、敢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最终成为700万南京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目前全国推崇的深圳模式,是把资源和资金向企业集中。和深圳这样一个科技资源相对薄弱的城市相比,南京的高校、科研院所云集,蕴藏着雄厚的科研实力,依靠南京的科技优势,让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实现创新资源对接,走自己特色的创新型城市道路。这,是南京“敢于创新”创新文化的具体体现。河西新城区,两栋大楼已竖起。这里,正在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创新资源“无缝对接”的市场交易平台。不久,这里就像“股票交易”市场一样,各类技术要素不断涌动,快速转化。这,是南京“敢为人先”创新文化的生动实践。市领导不止一次寄语全市:全社会都要营造支持创新的氛围,大家都要解放思想,担点责任,奖励成功,更要宽容失败,探索建立创新失败救助保障机制。这,是南京“宽容失败”创新文化的社会共识。……发展实践已证明,自主创新一旦从一个单纯的经济活动上升到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高度,渗透进百姓生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必将爆发出强大的创造力。正因为此,积极培育创新文化,自然成了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题中之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钟情南京,曾留下名言“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可以预见,科技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五的南京,通过具有自己特色的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综合实力必将跃上新台阶,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踏上新征程,人民生活必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提高。南京日报记者 金莉萍 施勇君 沈文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