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名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学生今日抵京
本报讯 每年全国“两会”开幕都意味着又一轮“新闻大战”的展开,而在今年“战场”的“第一线”———记者中,有一支年轻的“队伍”格外引人关注,他们就是由来自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的10名学生组成的记者团队,他们将在今天抵达北京展开采访。
“这是香港的学生记者首次有机会采访全国人代会。”浸会大学新闻系教授、此次采访的带队老师黄煜告诉记者,此前他们就一直有采访“两会”的意向,并组织学生对内地的一些大型活动进行过采访,“刚好今年的时机不错,在我们提出申请后,经过多方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批准,这让香港其他大学的新闻系嫉妒死了。”
黄煜教授表示,来北京的10名学生记者,将在全国人大的会议期间分为5个小组进行采访,“其中既有开幕式、港澳代表团分组讨论等集体采访,也有同学们从香港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各自感兴趣话题的采访,而且我们每天都将举行一次编务会,对当天的报道加以总结,并对第二天的采访进行布置。”
“我们只是以学生记者的身份去学习,不会和媒体的记者们进行比拼,所以没有压力的。”作为此次来京的“学生记者”陈慧玲表示,她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三农”问题都比较关注,希望能够采访到这些方面的人大代表,“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想接触一下北京的农民。”
“我们今天要起大早赶飞机,大概在中午到北京。”黄煜教授透露,学生记者们在抵京后将“马不停蹄”地展开采访活动。
据记者了解,此次“学生记者”的采访活动将历时8天,也就是从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开始,到3月12日结束。
本报将追踪报道学生们在京的这次采访活动。
关键提问
10名“学生记者”来自三个专业
本报讯 10名幸运的“学生记者”是如何产生的?作为一名香港的大学生,他们对“两会”的采访有什么想法?“学生记者”采写的稿件怎样才能看到?……带着对香港“学生记者”团队的好奇心,记者就这些问题和浸会大学新闻系教授、也是此次活动的带队老师黄煜进行了对话。
记者:这次采访“两会”的机会十分难得,这10名来京的“学生记者”都是怎样产生的呢?
黄煜:10名“学生记者”都是新闻系大三的学生,其中五人来自中文新闻专业、三人来自广播电视专业、两人来自国际新闻专业。他们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老师推荐、同学互荐和综合情况考虑三种方式,比如,在这10个人中,有两人来自内地,其他8个人都是香港本地的学生,这两名来自内地的学生就是我要求加进来的,因为要借助他们普通话说得好这一优势来进行采访。
记者:对于来自香港的“学生记者”来说,他们对于本次“两会”关注的话题是什么?在这方面您提出了什么建议?
黄煜:对于采访的话题,我和“学生记者”们最近研讨过几次,他们关注的主要是香港和内地的合作、教育、文化、全国人大的运作等领域,初步设计了一些题目,但都要到采访的时候才能具体定,为此我们每天还会召开编务会来讨论。对于具体的采访,我建议他们不要涉及那些过于宏大的题材,也不鼓励他们去追那些“两会”上的“媒体明星”,而是要把采访做出自己的特色,要从香港大学生的角度出发。
记者:10名“学生记者”对本次的采访活动都做了哪些准备?他们对此次采访有什么想法?
黄煜:“学生记者”们一开始都对采访“两会”摸不着头脑,为此,在过去的几周时间里,大家都在上网查资料、了解国情,找出过去几年香港和内地媒体对“两会”的报道进行学习,查阅香港人大代表的名单加以了解,我们还请了新华社的驻港记者过来给大家讲“两会”报道的一些特点、背景。虽然“学生记者”们的经验不行,但他们都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全都憋足了劲,等着在北京一展身手。
记者:“学生记者”们采写的稿件最终会在哪些媒体上“落地”?
黄煜:目前已经有《文汇报》、《明报》、《经济日报》、《成报》等多家香港的报纸和我们联系,希望能够刊登“学生记者”采写的稿件,当然也是要看稿件质量的。此外,香港无线和有线两家电视台也对我们的采访活动本身很感兴趣,可能会进行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