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石家庄3月3日电 记者王方杰报道:今年初,河北廊坊市永清县370名农村五保对象集体搬进了县政府投资1100万元新建、改建的9所乡镇敬老院。这是廊坊市着力构建扶贫济困保障体系的又一成果。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廊坊积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长效机制,致力于建设覆盖全市不同层面的扶贫济困保障体系。 首先是建立健全城镇特困户救济制度,通过动态管理,随时将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家庭列为低保对象,将救助范围由城镇“三无”人员扩大为所有困难家庭。目前,全市近1.3个城镇困难家庭的近3.9万人做到了应保尽保。为使困难家庭不因物价上涨等因素出现新的困难,市里两次调高保障标准,提升到了月人均165元至195元。廊坊市还建立起企业、社会、财政三方筹资机制,确保下岗失业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失业保险金一天不拖、一分不欠。2005年,全市筹集资金2172.8万元,为7881名下岗失业职工发放了基本生活费和失业保险金。
在实行救助的同时,廊坊市还根据特困家庭的致困原因,通过一系列举措,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市县两级工会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及时提供咨询、免费培训等服务,深入开展“援助下岗职工再就业”、“非公企业爱心助岗”等活动,开掘出项目跟进、推荐就业、公益岗位、安排就业、购买岗位、托底就业、优惠政策、扶持就业等8条渠道,使下岗职工再就业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在廊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不仅可以享受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扶持等优惠,还可以享受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2005年,廊坊市共有824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1%,大大低于河北省的平均水平(3.93%)。
廊坊将低保制度从城镇扩大到农村,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家庭的困难。从2003年起,全市开始启动农村低保制度建设,努力构筑城乡一体的“大社会保障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380个困难家庭、11139名困难群众纳入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针对税费改革后农村低保资金严重不足的实际,廊坊市在启动农村敬老院达标改造的同时,积极探索为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农转非”等办法,千方百计保障“五保”资金落实,使农村“五保”对象生活得到了妥善安置。目前,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体供养和分散供养分别达到1250人和3419人,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1933元和1090元。
廊坊市努力扩大城镇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和统筹层次,补充完善了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制度。在农村,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2005年,全市救助城镇困难职工637人,农村贫困群众1126人,发放医疗救助金220多万元,有效的防止了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
廊坊还积极建立贫困学生救助机制。为不使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市委书记王增力三次做出批示,市县两级出台了一系列救助措施。霸州市、固安县、文安县、大城县和广阳区都成立了以常务副县(市、区)长为组长,财政、教育、民政、团委、妇联、残联、关工委等部门参加的救助贫困生活动领导小组,对农村贫困生实行“两免一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捐资助学活动。永清县四套班子以及3000多名党员捐资95000多元,救助贫困家庭学生320名;文安县800余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与贫困学生实现了对口帮扶;三河市政府下拨专项资金,为农村小学学生免除杂费;市教育局与有关部门联合建立了非公经济捐资助学机制,2005年捐资助学资金总额达到188.1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