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曹智、李宣良)郭衍华是河南省嵩县的抗日烈士,他率先在河南省嵩县扯起了抗日大旗,结果遭到敌人活埋。“郭衍华在我的老家嵩县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全国知道他的人并不多。”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郭东亚说,“像郭衍华这样的英烈,全国有成千上万,‘永远的丰碑’要开发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 ”
“永远的丰碑”是我国中央和各省区市主要新闻媒体、重点新闻网站,从2005年2月1日开始共同推出的大型主题宣传活动,每天一篇,介绍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先进事迹。
“‘永远的丰碑’推出以来,宣传效果好得出乎我的意料。”郭东亚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不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这个宣传活动,弥补了许多历史知识上的空白。郭东亚将“永远的丰碑”的宣传效果形象地比喻为“榜样”“典范”“教材”和“镜子”,它是广大党员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学习的榜样,是公务员践行执政为民要求的典范,是广大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好教材,是激励全国人民爱国热情的一面镜子。
郭东亚认为,像“永远的丰碑”这样生动有效的教育形式应该长期坚持下去。在各个历史时期如繁星般涌现的先进共产党人,为这一教育形式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一部新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一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先进性的历史。”郭东亚说。
“新华社每天播发一篇通稿介绍一位优秀代表人物的事迹,1年才360多位,10年才3600多位,这种宣传形式完全可以长期坚持下去。”郭东亚说,“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挖掘、整理出更多以前不为人知的英模人物的事迹。”
郭东亚认为,像郭衍华这样英烈的事迹足够感人,也应该得到更多人的纪念和铭记。“每一个英烈都是一部难得的教材,忘记他们就是愧对历史。”郭东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