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讯 (记者 黎詠芝)
有一群大学生,他们不是聋哑人,却天天练习用手语来“唱歌”;他们有丰富多彩的朋友圈子,却对与聋哑人“交谈”情有独钟。在仲恺农业学院,活跃着市区高校的第一支义务手语队。他们通过“唱”出聋哑人的语言,来吸引更多人去关注那个无声的世界。 他们坐在记者面前,张张纯真的笑脸,一如窗外初春的阳光。
手语表演舞台剧和小品
2004年夏天,学校团委副主任陈老师向青年志愿者协会提议:成立一支手语队,学习手语技能,架设一座与聋哑人沟通的桥梁!这个主意马上得到协会成员的响应,而招聘海报一出,又引来了全校几百个学生报名。经过一番严格的筛选,结果有20多人入围,成为手语队的“元老”。如今,手语队的成员达到了55名。
然而,学习手语是艰难又枯燥的;日后如何不断吸引同学们加入,更是严峻而长期的考验。于是,他们决定从“唱歌”学起,并打算借助手语表演来感染更多的人。
“第一次看见手语歌曲表演,我们只有一种感受:惊叹。”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小何告诉记者。表演组组长小英说,因为歌曲表演的感性因素较多,女生的手也更加柔软,所以手语队里女生占了大多数。
不说不知道,原来用手语“唱歌”也和平常唱歌一样,可以分为独唱、合唱、男女声对唱,甚至可以表演舞台剧和小品。手语队队长——男生小叶和表演组组长——女生小英,就根据《许愿》编了一支男女“对唱”的手语歌。而在“大合唱”当中,也分“男声部”和“女声部”。一年多来,他们编排了近10首曲子、一部舞台剧,在市内高校和各类志愿者团体中颇有名气。平均每个月手语队要参加两三次公益演出。
以手语歌推广手语
不过,队员们都表示,表演手语歌只是一种推广手段。为了能真正和聋哑人沟通,他们努力学习手语,买教材、请老师、多交流、勤练习。小何说,有时候远远见到熟人,他就用手语来打招呼。
队长小叶告诉了记者一件难忘的小事。有一天,他碰见几个聋哑人在用手势交谈。他们的“语速”很快,以小叶当时的水平,一点都看不懂交谈的内容。但离开之前,小叶尝试用手语向他们“讲”了一声“再见”。没想到他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让他们如此激动,感到了受尊重。
去年10月,队员们带上水果、玩具来到广州市聋人学校,和几十个聋人孩子做游戏。小何说,手语队打算今年要加强技能,并组织更多帮助聋哑人的志愿者活动。
采访快结束时,五名队员表演了“队歌”《遇见》。曲子很熟悉,用手语“唱”起来,仿佛搅动了初春的空气,能够揉进人的心里去。小叶说,明天学雷锋纪念日,他们会在中信广场进行一场公益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