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有奖评新闻
【新闻会客厅】
记者 刘长发 张雪峰
核心提示
职称考试,被一些人称为遴选人才的“程序正义”。但是,务虚、空洞、无用的学科考试,“一刀切”地考英语、计算机,对单位、对个人,都是脱离实际、低效、弊大于利的。全国人大代表张礼慧。记者靳小丁摄
主持人(本报记者刘长发、张雪峰,以下简称主持人):张代表您好,非常欢迎您做客重庆日报全国两会新闻会客厅。
张礼慧: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这次全国两会上,听说您准备了一份关于改良职称晋升考试中“英语过滥”问题的建议,是什么触动您决定提这份建议的?
张礼慧:我在市歌剧院搞声乐。我们院里的一些业务尖子,没有受过系统的外语教育,职称考试过不了关,一直没法评职称,这对他们很不公平。社会上对职称考试也颇有微词,意见很大,于是就准备了这份建议。职称考试,一年“烧”掉几个亿
张礼慧:一份调查显示,对绝大多数参加职称外语考试的人来说,有一些钱他们不得不掏:报名考试费、参考图书费、培训费。这样算来,一个人为考职称外语,要支出200元左右,而每年全国有百万人报考,支付总额可能高达数亿元之多!再加上职称计算机考试,那就是一个更大的数字。
主持人:我们了解到,目前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是一道门槛,确保了职称的含金量。
张礼慧:这话说得并非全无道理。确实,如果职称考试门槛过低,势必造成高职称人群迅速膨胀,形成大量“注水职称”。但是这不能成为拒绝职称考试改革的借口。
英语、计算机,是一个评价素质高低的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会英语未必高人一等,会英语不等于会看国外的先进英文资料;而且我了解到,有的人尽管在国内托福考试得了高分,但一到国外仍是个“哑巴”。我想,要求一个艺术家、一个医师,同时也是外语高手、计算机能手,这样的要求显然很可笑!
而且,就算费尽心思过了英语、计算机考试,过后就甩在一边,很快也就忘记了。改革职考,让人才“百花齐放”
主持人:当前的职称英语、计算机考试搞“一刀切”,确实存在一定弊端。那么,张代表觉得应该如何改革呢?
张礼慧: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元化的,中高级人才应该“精一能二会三懂四”,而不是仅懂点英语和计算机。
国家教育、人事、培训、职称评定等部门,应该统筹一下各行业的客观人才需求,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考试评审标准。比如,可以这样规定:教学科研单位报考总人数的30%,基层单位至少3人或报考总人数的10%,必须报考英语或计算机,其余的人可以不考。
主持人:这样的规定,一个单位,怎么确定哪些人要考英语、计算机,哪些人不需要考?
张礼慧: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改革现行“一刀切”的专业、外语、计算机三合一的考试模式,改革为:专业、相近专业、“管理学、策划学或跨专业学科”任选一科、“哲学、中文、外语或计算机”任选一科。考生选择3到4科考试,其中专业和相近专业必选,考试总分达到三合一模式的总分即可。
主持人:那么之后呢?
张礼慧:在这样的前提下,职称考试主管部门,参照用人单位需要限定考生的选择科目。然后,单位与职工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以及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共同确定各个职工的考试科目。
如此一来,职称考试即能满足国家、单位的统筹需要,又能兼顾职工的个人爱好。职考科目,要举行听证
主持人:那么,张代表能否简短地概括建议的实质内容呢?
张礼慧:可以说是,“不搞一刀切”,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应按岗位需求,区别对待;“不要一票否决”,职称评聘应按思想品德、学术水平和能力业绩为主要标准,开展综合测评,外语只是其中一项,不能“一票否决”;“不定一个模式”,职称评聘应逐步与国际接轨,可以设计三条通道,即职称资格认定、职业资格认定、专业技能水平认定。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职称考试具体考什么、怎么考,不能是主管部门一家说了算。
主持人:应该通过怎么样的程序确定这些内容呢?
张礼慧:《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拟设定行政许可的,起草单位应当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职称考试考什么、怎么考,不能由职称考试主管部门一家说了算。
一个公平、合法、合理的职称考试制度,势必能遴选出合格的人才。各用人单位可以以此为依据,在综合考查职工素质的基础上,公正地提拔人才,实现真正的“人尽其才”。
重庆日报北京电
来源: 华龙网 2006-03-04 04:0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