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每年的3月5日成为传统的学雷锋活动日;2000年2月15日,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出《关于把3月5日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从当年开始,3月5日被定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通知》指出,青年志愿者行动伴随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产生并逐步发展壮大,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学雷锋活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为此,在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日到来之前,我们策划了这期专题,从微观的视角展现当代青年志愿者的精神风貌和青年志愿者事业的感召力。
新学期一开始,河北大学2年级学生周龙回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退休老教授武占坤,他给武老带来东北家乡的小吃。然后,一老一小聊起了东北过年时的风俗趣事。
周龙义务照顾武老已经1年多了,他是河北大学人文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人文学院有一支专门照顾老教授的青年志愿者小分队,学院党委副书记宋红强回忆说:“这个小分队已经坚持25年了,一届学生毕业了,下一届学生就顶上来。”每年,学院定期统计退休老教授的名单、联系电话和家庭住址变动情况。新生入学后,助老志愿者小分队就会进行招新。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是青年志愿者走访退休老教授、发放亲情联系卡的日子。亲情联系卡上写着团委的办公电话和青年志愿者分队队长及具体联系人的电话。一张小小的卡片成了退休老教授的“随身宝”、“救命符”。
“我们只做了一些细微小事,收获的却是亲情”
两年多过去了,对外汉语专业大三学生田志远仍然无法忘记第一次去照顾退休老教授武占坤的情景。
3年前的一天,学院团委给田志远打来电话,让他去学院的退休老教授武占坤家一趟。到那里后田志远才知道,武老在屋子里闷得慌,想下楼去晒晒太阳。武老80多岁了,患有半身不遂等疾病,行动非常不便。
田志远等4个男生用轮椅把武教授从3楼抬到1楼,一个男生还在楼梯拐角处把手背蹭破了皮。他们推着武教授在花园里散步,陪着他聊家常。武教授激动地说:“幸亏有你们这几个小伙子,要不然,我想下去晒晒太阳比登天还难。”
这句话让4个大学生的眼睛湿润了,他们没有想到自己的“举手之劳”会给老教授带来这么大的帮助。从此,他们常常去武占坤教授家里,帮他收拾房间,整理书橱;天气好的时候,就把他抬下楼,陪他散步、聊天;周末和过节的时候,他们还陪着老人一起包饺子吃。
2005年暑假,一位老教授家里的保姆有事回老家去了,老教授按照亲情联系卡上的联系方式找到了田志远。听说只有老教授一个人在家,田志远当天就从家里赶了过来,做起临时保姆。有时他给老教授读书,有时讨论一些专业话题。老教授身体不好,不宜久坐,田志远就扶着老人在屋里走动一会儿。20多天过去了,保姆回来了,田志远才放心地回家。
王韫慧没想到第一次慰问老教授正赶上老人在粉刷墙壁。王韫慧和她的同学敲开刘式今教授的家门,发现屋子里很乱,刘教授正在和爱人粉刷墙壁。王韫慧说:“本来在进门之前还有些拘束,但一进门,就感觉像走进自己的爷爷奶奶家里一样,特别亲切。”
说话间,两个志愿者在头上扣上一个用报纸糊好的帽子,拿起刷子便开始工作。王韫慧在城里长大,从来没有粉刷过墙壁。看着两个年轻人刷着花花的墙,溅得满身都是涂料,两位老人哈哈大笑。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一位八七届毕业生回忆说:“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可能觉得有些大,但我们在慰问和照顾的过程中,真的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他们多是一些很孤独的老人:有的无儿无女,有的即使有,但也不在身边。这让我们想到了自己的亲人,为他们奉献就当是为我们自己的亲人尽孝了。而且,他们为我们的教育事业辛苦了整整一辈子,现在正是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有这个责任和义务给予这些老教授一个幸福的晚年。”
老教授需要的不仅是生活上的帮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关怀
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雷石榆先生是国内知名学者,退休后一直卧病在床,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生活遇到很大困难。青年志愿者小分队的学生听说后,不约而同来到家中,轮流照顾雷老,志愿者从家中一直陪到医院。为了帮雷老转移病痛的折磨,志愿者们就想出各种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他们和雷先生谈文学、聊家常,有时还讲一些小笑话。青年志愿者的浓浓亲情为雷先生送去了很多欢乐,一直陪伴老先生走完人生最后的旅途。
雷先生去世后,其爱人张丽敏精神上受到极大打击,志愿者又悄然走进了张丽敏的生活,陪她聊天,整理家务。半年过去了,原本冷清的家中又有了笑声。
周龙结识武占坤教授很偶然,他刚上大学不久,一次被同学叫过去,说一位退休老教授要去医院检查身体,需要把他从3楼抬下来。在去医院的路上,周龙得知自己和武教授是吉林同乡,而且离得很近。武教授很有感慨地说,自己离开家乡已经50多年了,从来没有遇见过这么近的老乡。
从这之后,武教授有啥事都给周龙打电话,周龙也经常去看望武教授。武教授的女儿和女婿在美国,两个儿子也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他一个人。当得知武老50多年没有回过家乡时,周龙说:“寒假的时候,我推着轮椅陪你回家过年去,好不好?”听完这句话,80多岁的老人当场就哭了。周龙知道,以老人现在的身体很难回到他魂牵梦萦的家乡了,所以,此后暑假、寒假一结束,周龙第一件事就是看望武老,跟他讲一些家乡的变化。
真情和爱心比所谓的好处更重要
志愿者魏梓轩说,刚开始,周围一些同学听说她照顾老教授时,都好心地提醒她,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机会,没准可以得到许多“好处”,比如推荐入党、评奖加分等。“说真的,我当时也以为可以沾点儿光呢。”她笑着对记者说。
但现在,做了1年多的志愿者之后,魏梓轩发现,好多本来可以用来学习、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了,有时去老教授家里帮忙干活,回到宿舍后还特别累。“不过感觉很快乐”,她说她也收获了很多,最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一种人世间最为珍贵的东西———真情和爱心。与这些相比,那些常人眼中的所谓“好处”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在这些志愿者的心里,退休老教授已经不再是被慰问和照顾的对象了,他们就像是自己的爷爷奶奶一样。没事的时候志愿者们就会想起常回家看看,几天不去,就感觉生活里好像缺少了点什么。
现在,“没事就去看望老教授”已经成了人文学院所有学生约定俗成的活动。在宿舍里,在校园里,在课堂上,不用号召,只是一个人很随意地说一声:“咱们去某某老教授家吧”,就马上会有很多学生热情响应。有时,响应的人多了,他们就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去看望学院的其他老教授。
有的人文学院学生跟其他学院学生住在一个宿舍,其他学院的学生也特别喜欢听他们讲照顾老教授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故事,有时还会跟着他们一起去老教授家里帮忙干活。后来,这些学生也开始自发地去自己学院的退休老教授家里慰问,陪老教授聊天。
人文学院团委书记张进红说,大学生志愿者助老活动之所以能够25年一直坚持下来,靠的不是强制和命令,也不是金钱和荣誉,而是每一名青年志愿者的爱心和奉献精神。
本报石家庄3月3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