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新蕾绽放。3月3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作的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令全国政协委员们备受鼓舞。
“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抓大事、重实效”、“新意多、亮点多”,委员们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心中的感受。 凝聚人民智慧,促进科学发展,成为今年政协工作的主旋律。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会议前夕,《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公开发表,为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成为指导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今年,政协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为“十一五”规划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作为履行职能的重点,这也是报告的最大亮点。
围绕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观点 我们不仅需要“中国制造”,更需要“中国创造”。没有科技创新,经济建设就没有后劲
科学发展观是贯穿“十一五”规划的主线。今年,报告提出:要围绕贯彻实施“十一五”规划,精心选择带有综合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开展重点课题的专题调研。
九三学社委员赖明认为,过去不少地方把“发展是硬道理”,错误地理解为“GDP增长是硬道理”,带来了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与我们政绩考核“指挥棒”有关。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有绿色“指挥棒”。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一五”才能开好头、起好步。
来自内蒙古的少数民族界委员白音门德说:“报告专门提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最关心的。”他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牧区首先要保护生态环境,比如草原沙漠化的问题应该重视起来。应该平衡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
谢德体委员特别关注新农村建设。他说:“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寄予厚望。但是,又有些害怕,担心新农村建设是一阵风,党的好政策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听了报告,我坚定了信心。”
谢华安委员认为,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我们不仅需要“中国制造”,更需要“中国创造”。没有科技创新,经济建设就没有后劲。
构建和谐社会大有可为
观点 经济越是发展,越要考虑社会的公平正义,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新世纪新阶段,人心思稳定,百姓盼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是政协的一项重点工作和战略任务。
无党派人士刘积仁委员认为:“政协的主题是团结民主,这与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致的。经济越是发展,越要考虑社会的公平正义,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医药卫生界朱庆生委员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民生问题。只有把那些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了,才能有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比如,教育公平、医疗公平等问题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政协委员陈高华是无党派人士,他说:“中国已进入一个矛盾凸显期,政协委员要密切联系群众,协助党和政府协调关系,增进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
探索履行职能的新形式
观点 要多往基层跑,只有经常下基层才能听到真声音
报告提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用创新的思维拓展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形式和方法。
来自工会界的王禹民委员说:“报告强调了人民政协在我国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更加重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这些都有利于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团结各党派人士和共产党一道,全心全意地建设有活力、有发展、有前途的和谐社会。”
张绪明委员说:“政协委员应该加强调研,要多往基层跑,只有经常下基层才能听到真声音。另外,我觉得应该加大对一些热点提案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政协委员的工作。”
李伟雄委员关于人口问题的提案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他心里格外高兴。感到中共中央对各党派、无党派人士更重视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比以前更重了。(本报记者白剑峰 李红梅 张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