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联合推出一项网上调查,经数万名网友投票,选出了10个最受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包括反腐倡廉,严惩腐败;关注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杜绝教育乱收费和地域歧视,警惕教育腐败;稳定物价,降低房价,解决住房难题;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重视信访,解民疾苦;扩大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国企改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两会”报道怎样才能更好地反映民意呢?去年,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组织的“两会”报道受众需求调查表明,在让受众对“两会”报道作判断时,33%的受众担心“报道没有好的方式,为广大群众所关注的‘两会’内容没有通过好形式介绍出去”;其次是担心“报道缺乏深度和广度”,占29%。我想,进一步改进“两会”报道,非常必要。
第一,报道人大代表的活动,要定位在行使权力上。按照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人大代表参加会议,是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民众选出自己的代表,就是要他们代表人民行使职权。因此,无论是立法,还是监督,报道都要定位在代表怎样行使职权上。比如,对政府所提出的报告,要报道代表怎样审议而不是学习。再如表决,要报道赞成票、反对、弃权的具体票数。尤其是各地的媒体,应该更多更好地报道本地代表行使职权的情况。
第二,报道代表审议时的发言,要具体,少一些“代表们认为”“代表们说”之类的概况,多一些“某某代表说”,因为选民要知道自己选出的代表究竟怎么审议,究竟说了什么。领导人参加各代表团的审议,要多听少说,尽可能把时间留给代表,报道应突出他们怎样认真听取代表的意见及反应。
第三,媒体在“两会”期间开辟类似“期待”、“建言”的专栏,尽可能多地发表民众的看法、要求。不妨把这看成是会场的延伸。开辟这样的专栏,可以激发民众的热情,提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其好处,一是可以表达民众对代表的期望,二是可以让民众的智慧得到发挥,三是可以发挥监督作用。
第四,媒体要充分发挥时事评论的作用。时评也是“两会”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两会的报道更生动、更充实、更深刻,时事评论的独特功效是其他报道形式难以替代的,何况许多代表和领导也很喜欢看时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