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本报记者薛明周雪莉摄影/本报记者王东
无声的行动胜过千言万语,几年如一日,他们关爱老人、关注孤儿,默默地用奉献点亮了一簇簇温暖人心的火把。他们就是福利院里常年坚持义务奉献的爱心志愿者们
今天是毛泽东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43周年纪念日。 在这个特殊日子到来的时候,国人正用各种方式怀念这位因艰苦朴素和无私奉献而深得爱戴的解放军战士。雷锋当年以一双打满补丁的袜子和做好事不求回报的事迹影响了整个中国,在当前发展市场经济和提倡消费的社会大环境下,人们的价值观已无法与雷锋当年的具体行为完全对接,但雷锋精神中对社会关爱和负责的本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他们的事迹是平凡的,但是平凡造就了永恒的精神。他们的爱是无声的、无求的、无形的,在这样的博爱中,老人的心灵不再寂寞,儿童的身影不再孤独,无尽的欢笑和难以割舍的亲情在这里荡漾……他们就是常年活跃在福利院里的爱心志愿者们。
哈铁五中先后19届学生与敬老院的老人组成“模拟家庭”;爱心接力棒在孩子们手中传递着
哈尔滨市第一福利院的前身是敬老院,哈铁五中先后19届学生成为这里的“爱心使者”。他们与老人们结对子认亲,十九年如一日。这届学生毕业了,下届新生“接班”。19年前,他们与驻哈某部、市第一福利院共同组建“模拟家庭”。每年,哈铁五中都有50名同学和部队的战士一道去院里认自己的“亲人”。在院里温暖的房间里,三代同堂的“模拟家庭”热热闹闹,两名学生、两名战士、一位院里的老员工、一位老人组成了一个个家庭。“家里”人多了,老人们的话也多了,讲故事、聊天,孩子们为老人做按摩,老人们的脸上乐开了花……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但这支“爱心火炬”地传承下来。
福利院工作人员至今还记得谢奶奶105岁的大寿。那天她的“家庭成员”全来给老人祝寿。常言道,“家有老是块宝”。看着老寿星听着生日歌、吃着生日蛋糕,脸上的皱纹绽放着一种释怀人生风雨阅历的宁静与慈祥,这些不同姓氏不同血缘的亲人们都激动地流下了热泪。爱心让他们已融为一体,没有年龄的隔阂与代沟,有的只是真心的牵挂和思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元宵节的灯谜、春节的饺子……每个节假日,他们都陪伴在老人的身边,亲情日久弥坚。一次,老人在看学生演出过程中突发急病,院医要她立即救诊,她却坚持看完了自己“孙女”的演出才去就医。
现在已是清华大学学生的何伟在日记中记录了母校那段难忘的“模拟家庭”的感受:“在‘第二个家’中,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不是亲人胜过亲人的感动,在我的‘第二个奶奶’身上,我懂得了什么是节俭,什么是勤劳,我从她那饱经沧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人生价值。”王庆泽同学说:“每次活动,我见到老人都有很幸福的归属感,引领我走进一个充满爱的世界。有一天不能参与活动,我心里就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我还收获到老人给予我的在意与爱。”他深知,老人们很多时候都是寂寞的,陪伴他们谈话的时候,话题多了,微笑便洋溢在他们脸上,那微笑是发自内心的。这一刻,王庆泽知道,不需多做什么,陪伴着老人,聆听他们说话,就是老人的快乐。于是,几乎一有空,他就会跑过来看看他们,陪他们聊聊天,甜甜的微笑经常挂在老人们的嘴边。老人们告诉记者,看到这么好心的孩子时常记挂他们,他们很感动!
3年前,市第一福利院迎来了一批专业的理发师,他们主动登门免费为老人理发。起初福利院工作人员以为又是某单位“整景”,一次也就完了,可谁知,他们一直坚持下来,成了“惯例”
2003年,“燕妮”美容美发学校的美发师们“飞”进了福利院,他们专业的理发技术让这里的老人们“俏”起来。
据该校刘老师介绍,3年前,刘老师带领十几名学员,携带理发工具来到市第一福利院。那天,老人们的笑容,刘老师永远都记得。老人们听说来了理发师,都美滋滋地下楼排队。第一次为老人们理发,学员们特别紧张,生怕出现失误。细心的老人看出了孩子们的紧张,一个劲儿地安慰他们:“没事儿,剪坏了也没啥!”老人们的宽容和大度,很快让这些年轻人放松了。老人们抢着向学员描绘想要剪出的新发型,学员们握着剪刀的手都累酸了,可看到老人们欢天喜地照镜子评论自己的发型时,坚持着为老人们送上了一张满意的答卷。学员们要走了,老人们送到门口:“孩子,还来不?奶奶这头就等你理了……”
从此学校将每月第二个星期天定为市第一福利院的“剪发日”。到这天,老人们早早地聚在一起,眼巴巴地盼着“孩子们”来;学校不用福利院提醒,早早就开车拉着学员们往“爷爷奶奶”那儿去。
最难的工作要数为患病卧床不起的老人理发了。刘老师说,他在福利院的第一位“顾客”是一位105岁高龄的老人,他身患半身不遂,浑身发抖,给这样的老人洗头、剪发都是高难度工作。单是洗头就用去30分钟。理发中,两名学员要扶稳老人的头部,刘老师才能开剪,理发用了整整40分钟,相当于正常顾客剪发两倍的时间。最后,老人看着镜子中清爽的自己,嘴角努力地弯成月牙……刘老师说:“老人的微笑就是我们的价值。”多次“磨合”后,“燕妮”师生们掌握了为老人理发的方法,老人也与他们建立
了深厚感情,他们把学员们当成“孙子”、“孙女”,每次都把好东西留给他们吃。
自从“燕妮”来了,老人的白发变黑发,直发变卷发,原本不太讲究的老人们爱美了……
尽管台下的特殊观众也许根本看不懂什么,但哈药六厂职工在台上尽心尽力地歌舞,从呆傻弱智院民们的笑容里,职工们读到了快乐
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位于通往宾县的乡村公路上,它的条件、规模相对落后,在这里生活的大都是呆傻弱残的成年人和老年人。与其他福利院相比,这里因为地域偏、环境差,很少有人问津。
2005年中秋节前夕,市第二社会福利院迎来了一批客人———哈药六厂的慰问演出团,100余人的队伍带着全厂职工捐助的两万元钱和水果、月饼等物品来探望这里的院民。那天,老人们乐了,那些呆傻弱智者似乎也感觉出来那天与众不同,傻呵呵地冲着职工们一个劲儿地笑。老人们都说,这里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
职工们向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田院长提出一个特别的要求:“我们要为老人们洗脚!”职工代表解释说,这些老人没有儿女照顾,多年没有感受温情,他们要通过这种方式让老人重拾久违的亲情。
职工们的手抚摩着老人们粗糙的脚面,一阵暖意直达老人们心头。张大爷眼含热泪地说:“姑娘啊,我自己来吧!别把你的手弄脏了。”“大爷,没事,您要是哪不舒服就跟我说。”看到这一幕幕,田院长哭了,竟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此后,哈药六厂多次为市第二社会福利院送去内衣、粮油等生活用品,那里成了“哈药六人”牵挂惦记的娘家。
长期坚持、默默地为老人、孤儿奉献爱心的群体还有很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长年坚持为老人按摩、针灸;黑龙江大学法律系的学生为老人设立法律咨询服务站;163中学学生为2号公寓的老人提供“精神慰籍”长达4年之久;就在前几天,第二职业高中高一的几名学生与3名老人结成对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