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诠释相关课题,强调不搞大拆大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新农村建设是“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什么是新农村,建设如何进行,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徐小青。
新农村建设不能一刀切
新京报:可否梳理一下近年来我国促进农村发展、直至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脉络?
徐小青: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要求克服城乡二元结构;2003年中央提出“多预、少取、放活”的农村工作方针;2004年,国家实施“两减免三补贴”;2005年提出完全取消农业税并推行县乡综合改革,“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
新京报:新农村有没有更具体的标准,比如人均收入多少算生活宽裕?
徐小青:中央没有提出量化标准,今后也不太可能提出。
因为新农村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如果提出一个量化标准,会有失客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不能一刀切,不能互相攀比,不搞大拆大建,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韩国“新村运动”可资借鉴
新京报:韩国也搞过“新村运动”,与我们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有什么区别,有可借鉴的地方吗?
徐小青:韩国的“新村运动”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在国情、条件、环境和体制等方面都与我国存在差异,不过还是有一些可借鉴之处,如政府支持引导的方式,提倡勤勉、自立、互助、合作精神等。
新京报:据报道,有些乡村片面注重“村容整洁”一条,新农村建设流于形式。如何防止新农村建设成为新的面子工程?
徐小青: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村庄的大拆大建。中央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五要”、“五不”原则,特别强调不搞形式主义,不能包办代替。
多方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
新京报: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资金支持,钱从哪里来?
徐小青:首先是国民收入分配向农村倾斜,财政支出向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倾斜。
其次,在取消农业税的过程中,中央财政逐步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但仅靠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是不够的,根本的还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加快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从发展中获取更多建设资金,同时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本报记者张剑锋
难点
解决教育医疗问题让农民安心
专家认为新农村建设是系统性发展目标
本报讯(记者张剑锋汤阳)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大工程,建设的难点在哪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徐小青、中国改革杂志社农村版原主编、三农问题专家桂晓琦谈了自己的看法。
徐小青说,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发展目标,建设资金不足是个大难点,资金使用效率和农村体制改革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另一个难点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它隐含着内在的利益分配格局;其他的困难还包括资源环境问题等。
桂晓琦说,如果能把农民的教育和医疗两大问题解决,农民就能安心了。农村教育除了国家投入更多资金来改善硬件外,还要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去农村,改变当地落后的师资力量。国家光有提倡是不够的,需要出台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教书,各地可制定实在的措施留住大学生。
看病难是农民心里的一块石头。桂晓琦说,国家对农村的医疗要加大投入。此外,农村缺乏高素质的医生也是一个大问题,这些都希望国家统筹解决。
话事
每种一亩田补偿28元
湖北荆州市江陵县资市镇经龙桥三组农民郭孝榜:国家减免农业税后,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现在在我们村里,每种一亩田可以得到28元补偿,这是国家对农民的关怀。从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我们看到了实惠和希望。
本报记者汤阳
十大关键词
诠释十一五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涉及未来五年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而翔实,要在有限的版面内对其进行全面的解读,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本着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窥斑知豹的原则,本报选取了规划纲要草案10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进行阐释,并用10个关键词对它们进行概括,试图言简意赅地道明“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刀刃”所在。
新农村建设、调节收入分配、教育改革、医疗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区域协调发展、安全生产、节约型社会、环境保护、自主创新……10个关键词对于读者而言或熟悉或陌生,但无不牵动着中国未来的神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