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爱有天意,坐等不如主动出击
杭州人的生活观越来越积极
杭州日报记者周春燕
我家有女初长成,昨嫁贤郎喜成婚。昨天的万松书院公园里,一对父母在大派喜糖。原来,他们的孩子通过万松书院的相亲会对上了眼,已经喜结连理。 赶巧了,昨天恰好是万松书院举办首届相亲大会。
现今社会虽然信息越来越发达,但找对象这件事仍然不容易。去年6月18日,万松书院搭起了一座“相亲鹊桥会”,数千父母带着美好的希望赶来为子女相亲。从此一发不可收,每个周六,家长都自发来到万松书院相互交流,万松书院的“相亲角”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
从去年6月至今,万松书院的相亲会已经举办了40多场,前来参加相亲的父母也达到了近7万人次。为了使相亲会更加规范化、系列化、细分化,主办方决定精心策划一场大规模的“相亲大会”,使相亲活动建立在各种有趣的文娱休闲活动中。
昨天就是这样的“相亲大会”:台上,省内著名越剧、京剧演员在表演精彩的节目。台下,家长们就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忙着张罗自家孩子的亲事。滨江区IT公司的吕女士是相亲会上的老客人,她不是为自家的孩子来相亲,而是为公司里的大龄青年奔波。吕女士觉得,谈恋爱这种事急不得,缘分来了,挡也挡不住。关键是,有时候缘分也需要有机会,而相亲会就是给缘分创造机会的。
在昨天的活动现场,有张桌子前特别热闹,这是杭州日报《城市周刊》“城周月老”的登记处。2月10日杭州日报推出了“城周月老”新栏目,首期16位未婚男女的照片与介绍见报后,相亲信件如花飘来。16位优秀男女还进行了最具人气奖的投票,两万多网民参与了投票,最后产生了最具人气的3号男生与8号女生,昨天,这两位最具人气的男生女生得到了“相亲大会”的特别奖,价值千元的家居用品捧回了家。这件事让很多家长受到鼓励,有20多位家长当场为自己的孩子报了名。
活动中,“外地创业人士会会杭州丈母娘”、“青年男女对对碰”、“离异单身中老年茶会”等相亲分会报名很火热。主办方说,举办这样有针对性的相亲会,更加有助于大家的选择。据统计,昨天约有3000人参加了“相亲大会”。以后除了每周的相亲会外,每个月还将举行一次“相亲大会”,让杭州的好男好女都能早日找到自己的缘分。
你为我们的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我也想为你的生活作点贡献
杭州人的热心肠真是没得说
杭州日报记者孟铁
昨天下午,一场热闹别致的“民工房客集体婚礼”,在西湖区留下镇杨家牌楼村村民杨志平的家里举行,3对新人在老杨的主持下拜堂成亲。
参加集体婚礼的共有三对新人,分别来自安徽、山东、甘肃、宁夏等地。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三位新娘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她们都是杨志平的房客。
和一般婚礼不同,新娘没有穿婚纱,新郎的西装也是旧的,宾客也都穿着平时的衣服,有的还穿着工作服。但老杨为他们布置的大红喜烛,热气腾腾的汤圆,还有糖年糕、盐饭、红枣、花生、云片糕,都让这场婚礼充满了喜庆吉祥的气氛。
红盖头掀开,新人互赠礼品。安徽新娘滕忠妹给新郎滕忠旺准备的结婚礼物是一只金戒指。意外情况出现了:新郎戴不上戒指!原来滕忠旺是做面条的,瘦小的他,因为经常揉面而拥有一双有力的大手。最后,在大家的笑声中,他把戒指戴在了中指的指尖,总算完成了重要任务。
杨志平是一名普通村民,也是杨家牌楼的一位“名人”。不仅因为老杨在农村放了20多年的电影,是“全国优秀电影放映员”,还因为老杨是个热心人。他家里的出租房租住着36位外来打工妹,老杨平时把这些孩子当作女儿看待,并主动料理起她们的婚姻大事。从去年上半年开始,老杨利用自家电影院的场地和设备条件,免费举办了多次相亲联谊活动,邀请租住在同村及附近的外来打工小伙子与自家的“房客女儿”相会,到目前已有10多位“房客女儿”通过联谊活动找到了意中人。今天,三位“女儿”率先出嫁,老杨便无偿地为她们操办了这次热热闹闹的集体婚礼。
“盐饭、云片糕都是咱们西溪的传统婚俗,包含了很多层意思。”老杨笑呵呵地说,“这样的集体婚礼,虽然和新人老家风俗不一样,但一定让他们记忆深刻。”
按照西溪习俗,宁夏小伙史生渊把来自甘肃的新娘刘雅妮背到了婚礼大堂。接过老杨递给他的小竹棍,史生渊挑开了新娘的红盖头。欢呼声和玫瑰花瓣让婚礼气氛达到了高潮。虽然老家路途遥远,史生渊和刘雅妮的父母都没能来杭州,但这么热闹独特的婚礼,让史生渊一直激动地说:“这里的人好,真得很好!”
老杨希望,还能撮合更多的年轻人。趁着婚礼的热乎劲,他又在现场开了一场相亲会,30多位外来务工的女房客勇敢地进行了自我介绍。
也许,不久的将来,第二场集体婚礼又将在这里举行。
(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