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神拳大龙”:我是李小龙的偶像
解放前,他和霍元甲、马永贞齐名,人称“神拳大龙”。
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被视为大众偶像,他则是李小龙的偶像。
如今,他虽年近八旬,雄风不减当年。 昨天,蔡龙云,这位上海“武林泰斗”,拿出自己收集60年的剪报,从侧面讲述自己、沪上乃至中国的“武林外传”。
15岁少年成“神拳大龙”
采访蔡老这2天,老人身上有病,腿脚受伤不太灵便。但当记者提出拍照要求时,年近八旬的蔡老二话不说,马步一扎,双手一架,双目圆睁,武林高手的形象瞬间展现。
蔡龙云,我国著名技击家、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上海体育学院的教授。旧上海滩,他和霍元甲、马永贞齐名,人称“神拳大龙”。
获得“神拳大龙”这个称号时,蔡老是15岁左右的少年。他出生在武术世家,父亲是著名武术家蔡桂勤。由于是家中独子,蔡龙云须继承父亲的武术衣钵。刚满4岁,他开始习武。
因为被寄予厚望,父亲训练他格外严格———腰功、腿功、拿大顶、裆工(站桩)这些基本功一个不落。
“我常练‘马步桩’,一练就是半个小时,大顶一拿就是1个小时。”蔡龙云说,那时年纪小,体力有限,一旦支持不住摔下来,父亲早就准备好的马鞭、藤条会毫不留情地落到我身上。小时候,我手上、背上全是一条条的紫痕,天热时我不好意思把袖子捋起。
1943年,蔡龙云15岁。当时,一个外国武术团队叫嚣:中国武术只是花拳绣腿,所谓的厉害招式都是吹嘘。武术家徐德兴听后,找蔡龙云父亲蔡桂勤等人应战。
“当时,母亲竭力反对,生怕我和洋人打会有什么意外。那时,我年轻气盛,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坚持随父亲同行,最后在父亲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我成了队伍里最年轻的一个。”蔡老说。
中外两支团队各8人,比试时必须一对一交手,但中国武术不像外国拳击,按体重或年龄分组,于是只能抽签“结对子”。
“我抽中的是洋人队中主力马索洛夫,尽管他人高马大,但行动笨重,身手灵活的我很快占了上风,打败了他,我们的团队也大获全胜。此后,我有了‘神拳大龙’的称号。”说罢,蔡老自豪地微笑。
黑帮、徒弟挑战一生难忘
出名后,蔡老不断受到各种挑战,有几次挑战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难忘。第一次来自黑帮。1948年秋,蔡老在天蟾舞台(现逸夫舞台)看戏,散戏后正往外走,忽然被人拍了拍肩,回头一看,是当时黑帮头面人物,“听说你叫神拳大龙?区区小孩怎么配?敢不敢和我较量?”
年轻的蔡龙云充满傲气。当即,在售票大厅,高大的黑帮人物和瘦小的年轻人之间的对决开始。
“刚一开始,他朝我迎面扑来,我一低头,趁势从他腋下闪过,用‘胯功’一顶,他一下扑到在地上,从地上起来,他恼羞成怒,从背后一把抱住我。我被紧紧箍住,动弹不得,心想:这下不好,脚一离地就完了,一定被摔出去,于是低头挑他脚,他一下子从我身上被翻下去,又一次重重地摔在地上。”他输了,对龙云说:好,了不起,我认你做我的小阿弟,请你到对面西菜社吃饭!
“那意思就是让我加入黑帮,我才不干呢!”蔡老说,我借口有事给回绝了。
另一次,是徒弟的挑战。“上世纪1950年到1953年期间,我在工人文化宫办的业余武术班义务教武,一个姓郁的杀牛工人跟我学了3个月,有一天突然跑来请教我,当受到别人的挑勾式时,有什么应招。”
蔡老说:我专心地演示给他看,可就在我腿被夹住时,老郁忽然趁我不备,要摔我。我猛然意识到,原来请教是假,其实是想过招,乘机赢我,我就是腿断了也不能让他得逞。
于是蔡龙云一掌打去,老郁应声倒地。
“周围看热闹的人原本以为我必输无疑,听到声音以为蔡老师倒了,反应过来才发现是老郁倒了。”蔡龙云说。
“老郁从地上起来后马上给我磕了三个头,之后还带我去单位、家里,逢人就说,这是我老师!。”蔡老还是很怀念这段师徒之情。
“我是李小龙的偶像”
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风靡世界,成为千万人的偶像。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李小龙也有偶像,那就是蔡龙云。
蔡老说,李小龙很好学,一有空闲就钻研武术,翻看很多关于武术的专著。我所写的《武术运动基本训练》和《一路华拳》,他每日必看。从他所写专著和所拍电影看,这两本书对他的影响很大。
“李小龙生前所写唯一著作《基本中国拳法》,里面有许多章节是摘自我的《武术运动基本训练》,连插图都如出一辙。”蔡老说,他在电影代表作《龙争虎斗》中所使用的得意技“击步三不落地旋风脚”,也是出自《一路华拳》。
说到这儿,蔡老有些得意:听一个熟悉李小龙的朋友说,李小龙还把我当成他的偶像咧!
对于外界曾盛传“李小龙不懂中国拳法”的说法,蔡老予以了驳斥。他说,李小龙的武艺虽多而杂,但无论哪一门,都是正宗的中国传统武术。据我所知,李小龙会的中国传统武术有8种。
“李小龙不仅从自己父亲那儿继承了吴式太极,还向叶问学过咏春拳,向王芗斋学过意拳,向邵汉生学过节拳、功力拳和螳螂拳。后来又自学了洪拳和蔡李佛拳(南拳的一种),甚至上少林寺自修了‘罗汉心意拳’,我所精通的华拳也被李小龙自学掌握。”蔡龙云说。
60年剪报讲述新“武林外传”
解放后至今,蔡龙云潜心研究武术。他有两本厚厚的剪报本,记录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有关自己的报道。蔡老给它们取名“往矣集”。
虽几十年传奇经历已“往矣”,但这两本剪报本从侧面所反映的中国武术发展历程不会磨灭。
剪报第一页记录了1939年的“国术运动大会”,那是11岁的蔡龙云第一次在正规比赛上获奖,“那时我被分在女子、儿童组,成人和儿童一起比赛很不合理。”蔡龙云说。为什么呢?
蔡老解释:解放前,武术只是一种民间技艺,不算正式的体育竞技项目,所以根本没有明确的比赛规则,不限制时间,不规定动作,甚至连男女分组都没有。对技术要求,也只是“动作规范、节奏鲜明、力量到位”等笼统的语言。
蔡老接着翻出1949年到1958年间几份剪报,“武术观摩评选大会”、“12单位武术表演大会”、“全国武术评奖观摩大会”等等,从名称看,都是表演赛,只设奖项,不设金、银、铜奖牌。
“直到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召开,武术才被正式纳入体育范畴。”蔡老说,那时,我被招到中央,要求按体育比赛的标准制定一套武术比赛规则。
他说,之前的武术规则,在分组、动作数量、内容、时间等方面存在漏洞,容易造成不公平。有的套路打2分钟,有的1分钟都不到;八九十岁老者和七八岁孩童同台竞技。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定下了规则:首先按年龄、性别分组,把时间定为2分钟,内容方面必须包括3到5个跳跃动作和平衡动作。”蔡龙云说。
之后,蔡老又翻出了几个代表武术界里程碑的剪报:
1963年,在上海举行“15单位武术射箭锦标赛”,这是武术届第一次举办专业比赛。
1987年,国际武术训练班开班,外籍武术裁判培训开始。自此,中国“国术”变成一项世界性运动。
蔡龙云:上海没有本地拳,武术名家多为外来。
旧上海的武术流派很多,拳种丰富,但几乎都是外来拳种,如华拳、关东拳、查拳、戳脚、通臂、六合、太乙、杨氏太极、吴氏太极、孙氏太极、陈氏太极、武氏太极、形意、八卦等,都非上海本地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