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有奖评新闻
中低收入者买房,政府应给予各种优惠
新快报特派记者 余亚莲 尹来 廖颖谊
昨日下午,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认为,广东的房价涨得一点儿都不快,中低收入者买房,政府应该给予各种优惠。
房价:广东房价涨得不快
记者:您觉得中国现在的房价怎样,为什么北京上海相继回落之后,广东的房价却在上涨?
萧灼基:这个说法不对。应该是北京、上海的房价涨,广东的房价不涨。不是说广东的房价涨得太快,广东的房价涨得一点儿都不快。现在广东房价涨,应该说是一种补涨,过去涨得慢,现在补回来。
中低收入者买房政府应给优惠
记者:对于买房难的问题,您怎么看?
萧灼基:一些中低收入的人买房很困难,房价确实是比较高。对此,应该采取三点措施:第一,提高工资水平。第二,政府要减少税费,减少城市土地使用费。现在盖房子时,设计、建筑、施工、销售要收几十种费,这些费有些是合理的,有些不一定合理。不合理的政府应该废除。第三,政府要给中低收入者各种优惠。贷款要给予一定照顾,降低首期付款,降低按揭利率。这样可以鼓励中低收入者买房。
个税:中低收入者不应交税或少交税
记者:有人说,个人所得税不应“一刀切”,有些大城市收入高一些,个税起征点是不是也应该要高一些?
萧灼基:一个国家的税应该统一。个税1600元的起征点低了。当年交税的是少数人,现在交税的是多数人。从工薪家庭来讲,我觉得是不合理的。随着人们的收入水平的提高,所得税的起征点应该逐步提高,这样才能够符合实际情况。多数的中低收入者不应该承担税务,税务主要应由中高收入者来承担,这样才能通过税务来调解差距。
教育:小学教师工资要相当于公务员工资
记者:最近网民把教育、医疗、房价并列为新的“三座大山”,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萧灼基:目前,对老百姓来讲,看病贵,看病难,确实是个重大问题。中小学的择校费也是个问题。不过,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在不断提高,现在已达到95%。同时,国家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学杂费,免书本费,还给予生活补贴。现在,这“两免一补”的措施只在部分地区实行,到了2007年以后要普遍推广。
教育经费要占财政支出的4%
记者:政府在教育方面还能做什么?
萧灼基:政府还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就提出到上世纪末,教育经费要占财政支出的4%。其实,4%是不高的,发展中国家是6%,发达国家是8%。因此,我提出在“十一五”期间,教育经费要达到GDP的4%,“十一五”规划以后,再逐步提高到5%到6%,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教育经费使用上面,首先要保障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同时要有重点地支持一批高等学校,提高国际竞争力。
小学教师工资要相当于公务员工资
记者:“十一五”期间,教育经费达到4%后,可以改善目前的哪些问题?
萧灼基:首先是农村教育、义务教育,改善学校校舍,设备等。其次,要改善教师待遇,尤其是农村的小学教师、代课教师,他们的工资是很低的,要把小学教师的工资提高到相当于公务员的工资水平。
经济:老百姓口袋里的钱会越来越多
记者:今年“十一五”期间,GDP增长要达到7.5%,这种目标下,老百姓的生活能得到怎样的改善?
萧灼基:7.5%是完全能达到的。第一、我们现在的基础设施、生产能力也能够支持这个增长速度。第二、我们现在的资金相对比较宽裕,银行和各种金融机构的存款达到30亿人民币。第三,我们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而且后备劳动力也充足。因此,老百姓口袋里的钱会越来越多。
水电虽涨价但百姓的收入多得更快
记者:钱多了,物价也涨了啊,去年水电涨价,石油涨价,居民支出增大。
萧灼基:不是这样的。去年的通货膨胀率是1.8%,虽然水电涨价了,但好多商品没有涨价甚至是跌价,老百姓增加的收入和物价涨价抵消之后,还是增加的。
记者:“十一五”期间,老百姓采取怎么样的投资方式比较好?
萧灼基:投资方式很多,投资股票、购买保险、购买外汇等等。我呼吁,外汇可以放宽,人民可以购买外汇,通过外汇参加外汇市场交易。现在也有人将购房作为一种投资手段,今后,投资手段会越来越多。 图:人大代表萧灼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新快报特派记者 许都/摄
萧灼基简介
萧灼基,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副主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特邀顾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
萧灼基教授参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多次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1981年,他在《关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若干设想》中,在国内学术界最早提出国有企业所有权(经营权)两权分离的理论;1989年,他在《商品经济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等文稿中,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必须突破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不是商品的理论;1991年,他提出了《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并对市场经济的特征、功能作了详尽的论述等等,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