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出台的“非公经济36条”成为两会代表关注的话题。就此,本报记者联系到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主任、经济学博士周天勇先生,请他对这一热点进行了简单解读。
在过去的一年里,“非公经济36条”雷声大、雨点小,这一年是非公有制经济极不容易的一年。有总的文件,没有各部门的配套规定;有纲领性的文件,没有实施的细则,文件很难落到实处,即使出了一些配套文件,也是不痛不痒,并没有解决实质问题。
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观念问题,到目前为止围绕“非公经济36条”,现在社会上还有不少人在讨论姓社姓资的问题;其次有些地方不想放权也是一个原因。
我认为清除障碍的关键是要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转变政府的职能,规范公务员的行为,将他们从管制习惯引导到为经济和老百姓服务上来。一是要继续清理审批准入许可;二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从行政管制的思路转变到公共服务上来;三是整顿收费罚款的问题,微型和中小企业最敏感的是税费负担,但是很多政府部门都在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巧立名目、大肆乱收费;四是统一执法,避免各个部门的交叉重复执法,或者为寻租而恶意执法,政府要推广一站式服务、电子政务等;五是要给非公企业尤其是微型和中小企业税收优惠,他们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却无法享受到税收优惠;六是解决融资问题,根据我的计算,国有企业人均贷款是10万元,而私营企业的人均贷款不到3000元,非公企业缺乏融资支持以及良好的担保体系;七是要对非公企业落实土地政策。
本报记者苏曼丽
两会财经看台统筹 柯斌 郭冬颖 乔晓会 贺军 王海涛 韩笑 孙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