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基层全国人大代表建议———
新农村建设应重点解决“五难”
本报记者张倩“‘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增收难、看病难’这‘五难’,严重制约着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决这些问题,是广大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大愿望和强烈期盼,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政组织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来自我省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上道出心声。
王锡武代表长年在农村中学从事教育工作,“三农”问题一直是她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她年年在全国人大会上建议的主题。今年,王锡武准备了6份建议,有4个是立足新农村建设的。她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和交通事业,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普通高中的教育。加快贫困地区普通高中的改革和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较高层次教育的要求。“如果农村中有大量的人连高中教育都接受不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就成了一句空话。”她建议国家在大力发展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同时,加快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在经费、师资等方面向贫困地区普通高中教育倾斜,以促进贫困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中教育需求,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
提起“行路难”,在镇原县经营一家畜牧产业公司的全国人大代表杨晓艳有着深切的感受。“我的家就在309国道边上。由于309国道庆阳段有200多公里上世纪70年代中期铺筑的三级路面,道路技术等级低,桥涵设施不配套,再加上交通量剧增,现在路况很差,行车十分困难。我就是一位受害者,这条路不仅吓跑了我的投资人,甚至连我从外地请的技术人员也因路难走一去不来了。”杨晓艳代表感慨地说。
杨晓艳代表还准备向大会提交《关于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希望国家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纳入“十一五”总体规划。
来自东乡族自治县的穆涛是甘肃代表团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年仅28岁的她,担负着27万东乡人民脱贫致富的重托。这次她带的建议都是希望解决家乡人民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问题的。快人快语的穆涛代表说:“这些问题反映了农村贫困地区存在的普遍问题,‘五难’中,首先要解决‘增收难’,通过采取多种有效办法和渠道,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没钱啥也干不成,有钱了,吃水、上学、行路、看病就好办了!”(本报北京3月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