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安徽省省长王金山在接受新华社、东方卫视记者的电视专访。(新华社记者 于杰摄)
记者:安徽省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探索,可以说广受海内外瞩目,这里是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发源地,是最早实行农村税费改革的省份,眼下正在积极推进的农村综合改革,在全国也是领先一步。现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们都普遍期望安徽省继续作出大胆的尝试和积极的贡献,请问,你们在这方面准备如何破题?
王金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我国经济社会逐步迈入科学发展轨道,总体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新阶段,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对我们这样的农业大省来讲,不言而喻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作为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有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优良传统的省份,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在新的实践中有更大作为。
破题之前,先要解题。社会主义新农村究竟新在何处?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已作了全面反映。说得形象点,这个新农村,我想首先应该是小康村,就是农民有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生活比较富裕;其次是文明村,就是有良好的村容村貌、科学文明的社会风尚;第三是生态村,就是合理使用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第四是和谐村,就是家庭和睦、民风纯正、社区安宁。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创造新生活、建立新机制。这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意所在。
对我们来讲,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综合概念、系统工程。推进这项工作,既不能像猫抓刺猬那样,无从下手,也不能像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得很乱,必须在深刻理解内涵的基础上,尊重规律,立足现实,科学规划,积极推进。就我省实际看,当前必须从最核心的环节抓起、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最有条件的地方起步。具体讲,突出抓好以下五项工作:一是着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任务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方面,我们把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中心环节来抓,重点是抓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突出优势特色农业,特别是推进畜牧水产业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今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农的粮食直补、粮食生产大县奖励、农村建设等各类资金达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5%。二是着力开展村镇整治。首要的是做好全省乡村规划。我们计划年内完成所有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在内容上突出城乡统筹,使农村基础设施布局逐步与城市对接,城市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目前已启动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从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村镇抓起,争取用三到五年时间,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三是着力提高农民素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是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我们通过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今年省财政将拿出2500万元作为专项培训的启动资金。四是着力发展公共事业。去年,我省财政用于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同比增长12.6%,高于全部社会事业投入增幅3.4个百分点,但量上仍不到全省40%,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重点解决好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农民看书、看戏、看电影难等三难问题。五是着力推进综合改革,通过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逐步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体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和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充分释放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活力。
1下一页
记者:王省长,我们知道安徽省正在进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也有人称之为第三次农村革命,请问安徽省预期这次改革将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目前改革面临的主要障碍和突破是什么?
王金山:2005年,我省和全国大多数省份一样,提前全部免除了农业税,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们的基层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和新情况,需要辅之一系列新的配套改革和措施。为此,省委、省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启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从2005年7月份开始,每个市选择一个县,共18个县(宣城市两个县)参加了试点,农村改革转入了综合改革的新阶段。
我省农村综合改革的目标,就是围绕强化乡镇组织的服务能力这个关键,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体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和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突破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障碍和制度约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试点工作开展半年来,各地积极性很高,进展比较顺利,效果也初步显现。如宣城市的乡镇领导体制改革,芜湖市的乡镇区划调整和乡镇机构改革,金寨县的乡镇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来安县的政情民意互动机制等,初步达到了预期设想,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此外,我们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建设等工作,也正在深入推进。
实践证明,农村综合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路子也是对头的,但从试点看,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从主观上说,少数负责同志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农村综合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足够认识,急于求成;从客观上讲,改革是要付出成本的,前一阶段实施农村税费改革,我们为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对县乡安排了近60亿元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现在我们要全面推开这项工作,涉及到的领域更多,特别在公共财政支出这一块,资金压力很大。在政策层面,农村综合改革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省里也只提出了一些原则要求,具体的政策措施还需要在试点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和完善提高。
总之,农村综合改革事关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我们看准了的,就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干下去。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在中央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前一页2下一页
记者:我们听到有个可能有些偏颇的说法:安徽改革走在前,收入落在后,在农村经济发展上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王省长您认同这个说法吗?或者说您如何看待这个反差?安徽省下一步在加快农村产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有什么新举措?记得您以前谈过一个思想,大意是用工业化思维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您能不能深入地谈一下您的这个思路?
王金山:这里面有一个机械地看和辩证地说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经济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48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959亿元,是原来的2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13元增长到2641元,是原来的23倍,城乡面貌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都无可厚非地得益于,我们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税费改革所释放的发展活力。但无庸讳言的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省份,底子薄、基础差是我们的基本省情,特别是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和江淮之间,旱涝自然灾害频繁,造成我省农业的稳定性差,粮食生产年波动幅度高达20%。仅2003年淮河的一场特大洪灾,我们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160多亿元,许多农民多年的积累一夜之间荡然无存。当然,这些都是客观方面的原因。我省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低,农民增收渠道有限等,是导致我省农民总体收入不高的内在因素。
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仅靠农村内部的资源和力量显然已经不够,不能仅仅就三农抓三农,必须进一步优化农村生产要素配置,充分发挥外部资源和力量的作用。当前,就是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坚持以城乡统筹的理念推进农业,用工业化的思维发展农业,把着力点放到提高农业市场化、农民组织化、农村城镇化水平上来,解决好农村经济结构不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的问题。
比如讲,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我们重点是立足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水果、畜牧、优质粮油、中药材等10大主导产业,在提高农产品加工度上下功夫,特别是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今年,对农业产业化扶持的资金,省财政将在去年4000万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00万元,并整合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我们主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名特优农产品,提升畜牧水产等种养业收入;二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要以县域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促进农村服务业发展;三是调整产品结构,瞄准市场需求,培育整合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进超市工程,重点把长三角作为农产品的主销市场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平台;四是调整就业结构,通过开展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水平,增强农民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前一页3下一页
记者:王省长,这些年我们在外地虽时常听到一些对安徽形象的负面看法,但听得更多的则是对安徽省亮点的议论,比如国内城市大街小巷跑遍的奇瑞汽车,安徽形象正在快速地得到改善。您认为,现在安徽人具备了大发展的那种自信心态了吗?
王金山:从负面看法到亮点议论的转变,本身就说明了当前安徽正在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正在迅速崛起的良好形象。我来安徽工作近四年了,来之前,就知道安徽是个敢为人先、富于创造的地方,来了以后,亲眼看到的、亲身感受到的更是如此。我认为,这种创新创造精神的背后,是有着孜孜以求、舍我其谁的自信作为前提,有着艰苦奋斗、矢志创业的精神作为支撑。我这不是自家人说自家人好,安徽的实际情况,与外界的一些不好甚至不实的议论,确实有着较大的反差。作为一个发展中省份,虽然我们与发达地区和先进省份相比,确实还有这样那样的差距,但我们安徽人奋发图强的志气、一往无前的勇气从来就没改变。特别是近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崛起之路,正在成为中部地区光彩夺目的地方。就拿刚刚过去的十五来说,可圈可点的亮点很多。全省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0.6%,财政收入五年翻了一番多,一大批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工程和项目相继建成。特别是在工业发展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汽车、家电、建材、工程机械、煤电、农产品加工等,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你们提到的奇瑞汽车,就是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成为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一面旗帜。还有,我们的江淮汽车、海螺水泥、铜陵有色金属、丰原农产品加工等,不少都是全国单项冠军,合肥市被列为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可以说,勤劳智慧的安徽人民,正在用巨大的发展变化,展示出百倍的自信和良好的形象,安徽的崛起正当其时、不可阻挡。
记者:这两年,安徽在依靠自主技术推动经济发展上作出了不小成绩,别的不说,去年全国汽车工业两项第一都被安徽拿到了:奇瑞汽车产销量在全国增速第一、江淮汽车全国效益第一。一个农业大省在汽车行业连拿两块金牌,让人吃惊,您觉得安徽工业在一些领域异军突起有什么秘诀吗?安徽工业还能冲出一群像奇瑞这样的黑马吗?
王金山:作为一个发展中省份,安徽要赶超经济发达地区,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尽快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群体。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以加快工业化为重点的861行动计划,依托在汽车、钢铁、煤电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推动各种要素资源优化组合,大力打造加工制造业基地,特别是把汽车作为一个突破口来抓,有效推动了汽车产业的快速成长,形成了轿车、卡车、商务车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去年,我们奇瑞汽车产销量增速和江淮汽车效益,在全国得了个双第一,今年1月份,两家企业发展势头继续向好,奇瑞汽车销售量首次突破2万辆,再创历史新高。在江汽、奇瑞、华菱三大汽车企业的带动下,安徽汽车产量目前已占到全国第六位。
对安徽汽车工业的快速崛起,要说什么秘诀谈不上,我们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始终把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环节和根本途径,着力形成政府全力支持、企业尽力投入的良性循环。现在,我们不仅在汽车产业领域,拥有像奇瑞这样的民族汽车自主品牌,而且在生物质能源、煤化工领域等取得了一些新成果。比如,丰原集团利用农作物秸秆转化燃料乙醇,就是一项创新技术,据了解,作为一种理想的替代能源,每4吨秸秆可生产1吨燃料乙醇,其全部生产加工成本比用玉米转化乙醇每吨低300多元,目前该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这项前景非常广阔的重大创新,已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此外,淮南煤矿瓦斯综合治理、马钢节水技术等都走在了全国前列,科大讯飞、宁国耐磨材料总厂等一批技术开发能力较强、技术含量较高、成长性较好的中小企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在国家重视创新的大背景下,十一五期间,我们更是把创新推动提到了战略层面来抓,把注重科技创新,加快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特别是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为安徽奋力崛起不断注入新的动力。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安徽的各行各业将会不断有新的黑马出现,形成万马奔腾、共促发展的良好局面。前一页4下一页
记者: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安徽已在产业发展上积聚了相当的能量和基础,有人形容说已到了迸发的临界点。外界很想了解,在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和结构调整中,安徽独具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是什么?下一步的产业发展重点是什么?将来最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形成国际竞争力?
王金山:厚积薄发,由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经过多年的累积和发展,安徽已到了加速崛起的新阶段。目前,安徽的工业行业,不仅门类齐全,而且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已经跃居全国前列,特别是能源、冶金、建材、家电、汽车及工程机械、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已经成长为支柱产业。2005年,我省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0户,马钢钢产量效益居全国同行业第4位;铜陵有色金属集团销售收入居世界第13位,全国第2位;海螺集团水泥产量居亚洲第2位、全国第1位;奇瑞汽车集团汽车产量居全国小汽车生产行业第7位,江汽汽车综合销售量居全国第8位,丰原集团的柠檬酸产量居世界同行业第1位。这些优势产业的成长壮大,不仅为我们实现更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更是我们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和分工的优势所在。
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将由原材料工业转向加工工业、由初级工业转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转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在这种背景下,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步伐将大大加快,随着原材料、劳动力等综合商务成本的上升,沿海以纺织、服装、轻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为主和以原材料加工为主的传统加工制造业,将加快向内地转移。这对安徽极为有利。因为我省不仅具有资源和产业等比较优势,更为重要的是拥有与长三角无缝对接的区位优势,我们提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把安徽打造成为长三角加工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通过长三角这个平台,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分享区域合作和国际分工利益。
顺应国内外产业分工和结构调整这种大趋势,结合安徽现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我们提出,十一五时期,安徽产业发展的方向要放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的主导工业体系。重点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和化工等产业建设;加快发展能源产业,推进煤化-盐化一体化等重大工程,建成两淮亿吨级煤炭基地;壮大材料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精品钢铁基地、有色金属基地、新型建材基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生物质能源、生物医药、现代中药、纳米技术、集成电路、软件和终端产品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我们相信,只要咬定目标不放松,坚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以创新推动发展,大力提升861行动计划,那么这些优势行业和产业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增强,不远的将来,我们完全可能在一些领域与世界同行一较高低,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新华社记者:于杰、周剑虹)前一页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