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家一户单独生产到现代工业园、从家庭作坊式到现代机械制鞋企业、从单一的制鞋到完善配套的产业链……璧山鞋业演绎了80多年的历史画卷。目前,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工业协会更将“中国西部鞋都”的品牌授予了我县,圆了我县61万人民创建中国西部鞋都的梦想。 作为全国十大皮革皮鞋生产基地之一,我县制鞋业究竟怎样摘取了中国西部鞋都花魁?近日,记者探营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采访到了我县鞋业的“夺魁之谜”。
领导关怀政策助推 营造一流发展环境
中国西部鞋都在创建工作中,无不凝聚着中央、市委、市政府等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全国人大常委、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陈士能,原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镇东,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汪洋,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鸿举,以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潘蓓蕾,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徐永等多次到璧山视察,指导我县鞋都创建工作,确保了中国西部鞋都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同时,我县还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先后出台《加快鞋业发展的决定》、《璧山县创建中国西部鞋都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积极提供人才援助,拓宽鞋企融资渠道,在软硬件方面营造一流发展环境。
集约发展建园区 聚集鞋企1300多家
我县鞋业最早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七塘镇(原七塘乡),由几名从重庆退休返乡的制鞋老工人,创办起了全县第一家私人皮鞋厂——川北皮鞋厂,璧山皮鞋由此走出山乡,走入都市,走向世界。历经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七塘鞋乡挑起了制鞋的“大梁”,先后涌现出制鞋企业2000多家,有1000多只制鞋“凤凰”飞向了神州大地。1997年七塘镇被评为重庆市“皮鞋专业镇”,至今仍是璧山重要的皮鞋生产加工基地。
璧山制鞋业经过二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已经由稚嫩幼苗长成茂密的参天大树。1300多家制鞋及鞋材生产经营企业,6万多名制鞋工人,年产皮鞋近6000万双,年产值30多亿元,制鞋业已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
把鞋业做大做强,璧山鞋业上挡升级,使鞋业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这是我县各级干部和6万多制鞋工人魂牵梦饶的大事。2001年10月,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我县鞋业发展的决定,吹响了鞋业二次创业的号角。2003年,中国鞋王——奥康集团的加盟,将我县鞋业二次创业推向了新的台阶。新的经营观念,新的经营模式,将全县1300多家制鞋及鞋材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经营者带向了新的天地。由县政府和奥康集团联手打造的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占地面积2600亩,总投资逾10亿元,目前已先后建成了西部最大的鞋材专业市场——西南鞋材交易中心、金都鞋业孵化区、重庆奥康生产出口基地等主体项目。从一家一户自由发展到形成各乡镇鞋业生产加工基地,从璧城皮鞋城到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璧山鞋业一步一步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路程。
配套延伸产业链 便捷交通促发展
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区建成后,在奥康引力吸引下,一大批鞋机、鞋材、鞋底、印刷包装企业,甚至鞋业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纷纷入驻园区,将我县的产业机构迅速升级换代。同时,我县还通过借鉴温州鞋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坚持“专业分工协作、配套成龙”的鞋业发展道路,鞋业的生产、管理、营销、储运、产品研发、质量监测、人才培训、信息网络、产品展示的方面的配套服务能力全面加强,进一步促进了鞋业产业链的延伸,形成了以鞋业生产为中心,原辅材料、鞋机设备、技术研发等为辅助的产业集群。现在,我县拥有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鞋机交易市场,拥有26家储运经营机构,年储运能力1.4万吨以上,拥有大批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才,建立了产品研发体系,研发能力稳步提高,鞋业信息网络在鞋业发展中得到广泛运用。鞋业、鞋材配套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已有鞋机、鞋材、鞋配件、鞋楦、鞋底、鞋跟、鞋衬、轻泡、炬胶、吹塑纸盒、包装盒等鞋业配套企业及经营户近600家,形成了分工明确、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不但能满足我县鞋业长足发展的需要,而且对整个重庆乃至西部鞋业发展都能起到积极的配套服务作用,其建设规模、功能设置、科技含量均系中国西部之最。
记者近日在西南鞋材交易中心看到,如同当初鞋企的崛起一样,如今,鞋机、鞋材料等一系列围绕鞋产品的物流也已在我县形成云集之势,西部鞋都工业园区内车水马龙、人流不息,附近餐馆、商店人气鼎沸,园区内道路交通、水电管道、环境绿化等布局及配套设施等无不透露出勃勃生机。“事实上,在制鞋业的带动下,皮革等鞋材销售、制鞋机械设备、物流运输和人才培训等配套服务等行业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形成了配套成龙、协作共赢的产业链条。”县鞋办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有“渝西经济枢纽第一县之称的璧山,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航线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万吨级轮船可直达到重庆,对奥康鞋出口从上海转口都比较方便,而我县与重庆仅有37公里,便捷的交通更是成为我县创建中国西部鞋都制胜的一大法宝。
企业创品牌奥康给奖励 “璧山制造”争创中国名牌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我县鞋业发展之初,我县鞋业企业不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的鞋产品曾遭到不少消费者的投诉。2000年时,我县已有700多家鞋业生产企业,但注册商标只有8个,而不少企业采取盗用别人商标来进行生产。在近5年的发展中,我县通过政策扶持、教育培训、逐渐帮助企业企业树立了较强的品牌意识。鞋业企业积极加大投入,依靠科技进步,进行技术创新,采取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借鉴世界品牌的经验,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是我县鞋业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目前,全县鞋业企业有注册商标400余个,获得国家质量体系认证13家,有中国名牌1个、国家免检产品1个,重庆市名牌2个、重庆市著名商标2个,18家企业获准佩挂真皮标志,红火鸟、米棋、红土地、百折不扰等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已具有较高知名度。
2003年9月28日,奥康集团为鼓励璧山皮鞋争创品牌,设立了“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区创品牌奖励基金”,凡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奖励100万元。获“中国鞋王”称号的,奖励50万元。获国家免检产品、重庆市名牌产品、重庆市著名商标称号的分别奖励10万元,极大地促进了璧山鞋业争创名牌的意识,带动了璧山鞋业的全面发展。(连宏宇)
来源: 2006-03-07 1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