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贺一诚代表:保障金要尽快落实到个人账户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澳门团副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会委员贺一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最低工资收入线”的新概念,要求“各地都要合理调整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制定和推行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在一个急剧变动、各种社会矛盾突显的社会转型期,如何做到持续保障广大离退休人员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贺一诚代表从下岗工人自身和政府工作两方面给出了他的建议。
首先,下岗工人要转变观念,积极创业。贺一诚代表说,在南方,工人是缺乏的,南方用的劳动人员大部分来自四川等西部地区。但是很大一部分失业还是在东北等北方地区。北方是大工业基地,这两年国企转制、改革,影响了一部分企业,工人下岗的比较多。“北方的工人要有新思维,面对国家整个社会改革、变动的事实,要能上能下,要能像西部和中部的工人一样,能离开北方,到某个地方,比如两个三角洲地区创业,开发他们自己新的生活。”当然国家不会忘记老工业基地工人对国家的贡献,但是目前也许只能做到最低的保障。坐等国家照顾,是无法富裕起来的。
第二,要尽快落实好社会保险金个人账户,并使个人账户从“空账运行”转入“实账积累”。这对目前打工的工薪阶层以后养老非常有好处。我们现在的养老金等保障金还没有个人账户,落实个人账户的试点要尽快在全国推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账户,应该像香港澳门特区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做法一样,“一个号码到死”,保证不论工作单位、居住地的变动,退休时都可以拿到属于个人的一笔保障金。
贺一诚代表反复强调落实个人账户一定要尽快,否则,今后三到五年,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攻坚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期的到来,政府将不胜压力。只有尽快落实,才有可能尽早达到养老保险资金长期平衡,形成良性循环。
杨骥川委员:社区医院破解医改难题
近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医疗改革近20年之后,政府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关之路。
习惯了“有病要上大医院,看病要找主治医”的老百姓,会选择、信任社区医院吗?相对于被大片质疑声围绕的“平价医院”,“社区医院”如何找到自我生存发展的道路、从而构建整个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基础?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杨骥川委员。从外科医生到医院院长、北京市西城区主管医疗卫生的副区长,再到全国政协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界委员,杨骥川对医疗保障体系、尤其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了解颇多,感触颇深。
社区医院管什么?
除了医疗以外,社区卫生服务还包括防病、居民保健等内容。但是现在社区医院的基本模式还是围着医疗转,社区的保健服务、疾病预防等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社区医院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
杨骥川委员认为,现在社区医疗服务最大的困难是人的问题。我们国家未来的目标是达到一个社区医生管一千居民的健康。按目前城镇居民的数量来算,要有十万人的社区医生队伍才能达到这个目标。社区医生要求由全科医生来担任,而我国目前注册的全科医生只有3000人,差额非常大。杨委员建议,可以把一些离退休的医疗工作者充实到社区医疗服务的岗位上,来解决目前社区医生水平不高、人员不足的困境。
资金问题怎么解决?
人员的待遇和培养,说到根子上,还是一个钱的问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大部分还是要靠政府拨款。中央明确提出了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各地的拨款、扶持力度也会大大加强,杨委员希望各方面的管理监督部门,如卫生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应该定期去各地考察,监督地方政府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情况。
杨骥川委员还特别提到,北京某一级医院,医护人员将“女儿式”服务贯彻到门诊、住院、上门服务上,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他们的住院部总是满的,经济效益也很好。这说明社区医院完全可以通过提供优质、规范的服务谋得自身的经济效益。
怎么让老百姓信任社区医院?
老百姓观念的转变对社区医院的发展也很重要。同样一个医生,在大医院的专家门诊出诊,老百姓就信任他;在社区医院巡诊,患者就不信任他。社区医院自身加强建设的同时,社会上这样的观念也应该扭转。患者要增加对社区医疗的信心,转变对社区医院的感受。
杨骥川委员最后说,发展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不能“一年布置,两年总结,马上就表彰”,要长期坚持。好不好,不看总结、报告,关键是老百姓的感受。来源:人民网(责任编辑:赵纲)未经专项授权的任何网站(包括已获常规转载授权的用户),不得转载人民网两会新闻信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