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5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
《纲要(草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纲要(草案)》分十四篇四十八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提高3个和4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
———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城镇化率提高到47%。
———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9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23亿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6000万人。耕地保有量保持1.2亿公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
———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5%。
———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纲要(草案)》提出,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纲要(草案)》提出,要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左右。
《纲要(草案)》提出,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
《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油(水泥)路;完善农村电网;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
《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纲要(草案)》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纲要(草案)》要求,加快促进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引导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基地、一批跨国高技术企业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纲要(草案)》提出要努力突破核心技术,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要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
加快发展服务业
《纲要(草案)》强调,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规范市场,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纲要(草案)》提出,建设铁路新线1.7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23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万公里;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建设上海、天津、大连等国际航运中心。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纲要(草案)》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纲要(草案)》提出的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纲要(草案)》提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纲要(草案)》提出,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纲要(草案)》强调,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
《纲要(草案)》要求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国家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水权转让制度。严格执行法定权限审批土地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占用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完善重要资源储备制度。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纲要(草案)》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发展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本强国。
《纲要(草案)》强调加大教育投入,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深化体制改革
《纲要(草案)》提出,深化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纲要(草案)》强调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要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合理调整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合理确定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纲要(草案)》提出,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更好地促进国内发展与改革,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纲要(草案)》提出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由数量增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到2010年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2.3万亿美元和4000亿美元。强调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重点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要求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及其他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纲要(草案)》指出,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纲要(草案)》强调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努力控制失业规模。完善对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纲要(草案)》强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认真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为、服务质量和药品市场的监管,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控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纲要(草案)》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稳妥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纲要(草案)》提出,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纲要(草案)》强调,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纲要(草案)》提出,根据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利益的要求,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纲要(草案)》要求着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提高部队信息化条件下整体防卫作战能力。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纲要(草案)》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条件下,实现本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据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年03月07日 第四版) |